光明文化周末:工夫茶里说功夫

2022-12-09 10:49:00热度:341°C

  作者:黄剑(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讲师、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副主任)

  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常有争论。但在早期的茶叶书籍与学术笔记中,两个名词是并行不悖的。从清代规模最大的茶书《续茶经》,到朴学宗师王鸣盛的学术笔记《蛾术编》,都可以从中找到证据。工夫茶最初定义是指明末清初时乌龙茶系一个特殊类别,即一类上等的武夷茶。其后语义不断发生变化,或被认定为一类红茶,或成为一种特殊行茶方式的指代,这种多元概念并存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品茶图 吴山明/绘

  武夷上品

  “工夫”一词,可追溯到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这里的“工”,是指做事所费的时间与物质,“夫”是指做事时所花的人力。“工”与“功”同音通假,二者的含义没有差异。正德年间,阳明心学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与宋朝的朱熹不尽相同,但“致知”须用“工夫”的意见则是一致的。

  明末紫砂壶与景德镇瓷器的出现,为工夫茶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奉行“知行合一”的士人对物质生活特别讲究,明末以来,国人对工夫茶赋予了不少哲理意趣。

  王阳明后人王草堂晚年生活在武夷山,着有《茶说》一书。清雍正年间崇安县令陆廷灿的《续茶经》辑录对其撰述:“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并引《随见录》指出“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研究者将释超全所提“工夫细”与工夫茶联系起来,认为茶是百姓日用的物,可说是形而上的“工夫之道”,由形而下的“茶之器”进行承载。

  陆廷灿所着《续茶经》引《随见录》指出:“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这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对工夫茶的明确定义。

  梁章鉅《归田锁记》记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竞尚武夷茶,最着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种而已。山中则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作为晚清着名人物,梁章鉅晚年所着笔记小说《归田琐记》颇为引人注目,文中将上等的武夷茶称之为功夫茶,而不是工夫茶。可见两者的称谓,直至晚清还没有固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