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 白茶的一次“跨界遐想”,你知道吗?
2022-01-08 15:03:44热度:159°C
2022-01-08 15:03:44热度:159°C
《1》
再一次看到了低温水泡白茶的“车祸”现场。
一位妙龄女子,身着白袍,坐着泡茶,举手投足轻盈优雅,这本身,就是一幅画。
我本想静静欣赏一下。
奈何,李麻花在一边跟牛皮糖似地扭来扭去,一刻不安宁。
直到女子专门用一把陶瓷的宋壶,把烧沸的水注入其中,晾凉了用于泡茶的时候,她终于耐不住,要跳起来了。
如果说在注水之前的那些“花样”,我们虽然不忍直视但尚且可以接受的话,那么,这回子的晾水泡茶、低温水泡茶,则是“叔可忍婶不可忍”,让李麻花忍不住要揭竿而起了。
尤其,这位主张低温泡茶者的理论依据还是“白茶太嫩,水温太高会烫死人”。
这简直就是完全不了解白茶、没有采过白茶做过白茶的人,关于白茶的一次“跨界遐想”。
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位泡茶的人,是没有亲自去茶山看过做茶的。
不了解内情,才会道听途说。
从前听人说绿茶芽嫩叶嫩,一看白茶也大多是嫩芽和嫩叶,于是便推理出“白茶嫩”这种“观点”来。
简直,简直了!
《2》
很多时候,泡茶的场景是美的。
如果彼时,我们单纯只是为了欣赏环境之美,欣赏泡茶者姿容仪态之美,那么,一个美好的环境,一位美妙的泡茶者,一件质朴的茶服,甚至,一套古朴的泥料茶具,都是可以存在的加分项。
但若彼时,我们是想买茶,想喝茶,想审评一款茶,想切实地享受一款茶的美妙滋味,那么,环境的作用,就不那么大了。
泡茶的人,泡茶的工具,泡茶的手法,泡茶的水温,都必须要严格,都必须要标准,都必须要恰当才行。
那些华而不实的茶具,那些繁复的有可能影响茶汤的手法、注水法、出汤手法、握盖碗手法,以及各种极具表演性质的翻手腕,扭腰挺身,各种好看但不实用的手臂动作,都实实在在,是影响茶汤滋味的,减分项。
就像拍电影。
走的是喜剧路线,那剧情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从头到尾都埋满了包袱,让人笑个不停就可以了。
而若走的是剧情路线,那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就非常重要了。
差一点,就会落个差评,得个豆瓣评分极低的“口碑”。
可见,如果只是为了表演泡茶,那就不要去管喝到的茶是什么口感——只观赏泡茶演出就是了。
但若是为了买茶,还是认真泡,标准泡,细细泡为是。
为买茶而来,结果看了半天表演,买回一款胡乱喝出来的茶,岂不是冤。
《3》
白茶的冲泡,不需要低温水。
白茶不嫩,请不了解白茶者,不要因为它的叶片大多呈现出绿白二色,便武断地用判断绿茶的标准来定义白茶,得出“白茶嫩”的错误观点。
白茶是日光萎凋出来的,白茶最终是要经过烘干的,有些白茶甚至还要压饼,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两道高温程序——蒸软和烘干。
所以,白茶不嫩,白茶也是可以经历高温的。
所以,不必担心沸水会烫坏白茶从而“狗尾续貂”地把沸水晾凉再泡茶。
并且,白茶之所以被称作白茶,是因为它的身上,密布白毫。
这白毫,就像天鹅身上的茸毛,极细,极密,极防水,同时,还极保温。
人类渐渐开始选择鹅身上的茸毛制作防寒的羽绒服,便是因为它轻便,轻薄无负担,保暖性还更好。
与鹅一样,身上密布着细短茸毛的白茶,尤其是以芽头式存在的白毫银针,它的茸毛同样也是极保暖,又极防水的。
冲泡白茶,尤其是白毫银针的时候,沸水浇上去,并不会直接接触到白茶的叶片——白毫把水挡住了一大部分。
这一点,但凡用沸水冲泡过白茶,并且细心用心地观察过白茶冲泡过程的茶友,是清楚的。
在第一冲出汤结束后,揭开盖子,端起盖碗,凑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观察白茶叶底,会发现,有一大半的叶底,没有被水浸染。
那些没有浸到水的部位,是白毫极其密实的部位,那些白茶,防住了沸水的冲刷。
尤其是白毫银针,第一冲乃至于第二冲出汤完毕的时候,揭盖观察叶底,那上面,颤巍巍的,还有白毫纯白色无沾水的样子——此时的银针叶底,就像是一片表层密布毫毛的小草,清晨的露珠没有把它弄湿,倒是它的毫毛把露水凝成了一颗巨大的露珠,晶莹地垂在叶梢。
那场景,只想吟一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
除了白毫银针通身都穿着密实白毫织成的“外衣”之外,白牡丹,寿眉,也穿着白毫外衣。
白牡丹的芽头,只比银针长一些,细一些,但整个芽身,也是密布着白毫的。
另外,白牡丹的叶片正面,亦有白毫,只是由于正面叶片朝上、向阳,为了散热,白毫生得较芽上的白毫稀疏而更不打眼罢了。
至于白牡丹叶片的背面,白毫就更多更密更明显了。
翻转春牡丹和秋牡丹的茶青叶片背部,可以清楚地看到,背阴的叶片背后,白毫多,短,密,跟芽头上的白毫,有得一拼。
写到这里,有人必定会猜想,那寿眉身上应该没白毫了吧。
细细回想在某宝上看过的寿眉图片,好像清一色是黄褐色的,叶片表面光滑,似乎没有白毫存在的痕迹。
其实,寿眉跟牡丹一样,叶片正面,就是朝阳的那一面,出于散热的需要,白毫较稀较少较短,不怎么显眼,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用手摸才能摸出来。
寿眉朝下的那一面,就是叶背面,跟牡丹一样,也是白毫多,密,厚,像一件茸毛大衣一样紧贴在身上。
并且,寿眉还有长梗。
在它的长梗上,也是有白毫的。
这白毫的样子粗,长,也很明显,肉眼便能辨之,手也能触到。
但为什么大家平时看寿眉的时候,不怎么能看出来寿眉身上有如此多而明显的白毫呢?
原因有二。
其一,那些黄褐色为主的寿眉,大多系作旧老白茶,作旧过程中的渥堆与过度发酵,令白茶身上的白毫,大量折损。成品之后,自然看不到也摸不到多少白毫了。
其二,平地茶身上也没有太多白毫。平地茶区气温高,为了散热,白茶通常不会生长太多的白毫——谁热天还套件羽绒服的,不怕生痱子吗?
《5》
白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不怕高温水。
白茶内质丰富,需要沸水来令其充分释放养分和内质。
尤其是一些香气,只有在高温下,才会浸出。
比如鲜爽感,就一定要沸水,才能尽情释放
喝汤,要喝煮开的汤,没烧开的汤喝起来,温吞吞,还会拉肚子。
为何到了泡茶,老是想着怕烫坏茶呢?
究其原因,皆因“不懂”二字。
不懂,才会怕这怕那,不懂,才会以讹传讹。
不懂,是这世上所有道听途说的根源。
建议多用沸水泡几次白茶,便全懂了。
耳听不如眼见。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上一篇 : 为什么春白茶先上市的是白牡丹而不是白毫银针?
下一篇 : 白毫,才可以将白茶喝懂。,味道并不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