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普洱茶鼎盛的原因(上)

2020-12-25 16:46:04热度:146°C

  从古到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可违背。需求决定供给,决定生产规模及发展。

  名不见经传的普洱茶能够在清代一鸣惊人的鼎盛,就其原因一是市场需求大增;二是民族融合产量提高;三是成为贡茶皇帝喜欢政府引导。

  一、市场需求大增

  (一)藏民的生命之茶

  1、“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据藏史载:吐蕃初无茶,后都松芒波杰赞普久病不愈,闻茶叶可以治病。随遣人赴内地寻取,后在一座浓密的汉地森林中找到茶叶,此人自背一部分茶叶,又让鹿驮了一驮茶,返回吐蕃献给赞普,赞普饮罢茶水,随即病愈,于是吐蕃乃有饮茶之俗。

  又据《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今安徽六安县霍山),此舒州者(今安徽太湖县潜山),此顾渚者(今浙江长兴县),此蕲门者(今湖北蕲春县),此昌明者(今四川省江油市),此浥[yì]湖者(今湖南省岳阳城南)。”

  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藏民的生存条件严酷。高原缺氧,缺蔬菜水果,食物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牛羊肉、乳酪为主,因此,摄入的维生素、矿物质明显不足,而且,在海拔2500以上,水温沸点一般在65-82℃,所以藏族同胞煮熟的食物其实都是半熟的。另外,他们食用青稞糌粑,肠胃容易积热积滞。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藏民需要一种解油通便的东西促进新陈代谢,这种东西就是茶叶。

  《新唐书·吐蕃传》所说藏族饮用的“羹酪”就是酥油茶。用茶水熬酥油作为食品,是因为茶叶有助消食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作用,所以茶是藏胞不可缺少的饮料。《明史·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列传》说“其地皆食肉,倚中国茶为命”。历代由内地供藏胞茶叶,而藏胞向内地输送马匹,即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明代万历年间,王庭相作《严茶议》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

  可见,茶已经成为了肉食乳饮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自王公贵人,下至贫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争相竞求。藏族谚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说明茶能促进肉食、奶酪等高脂食物的分解和消化。一天不喝茶就感觉到胃气不和,吃的东西不消化,整个人没精神;长时间不得喝茶就容易生病,古代三表示多数别拘谨为实数3。

  历史也说明,茶叶是“羁縻[jīmí]政策”的一部分。“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唐宋时期,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普遍习惯喝茶,籍以解腻和帮助消化,明代尤甚。《明史》说:“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茶不仅是边贸大宗商品,更多的成了战略物资。用今天的话就是中原控制各方“夷蛮”的紧缺产品。

  2、川茶减少,普洱茶占领藏区

  清代(1799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志草木第十一·普茶)记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这则记载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普洱茶进入西藏始于唐代,二是宋代普洱茶扩大了进藏量,当时的大理国用普洱茶换吐蕃的马在于宋朝贸易,因大理国有普洱茶宋朝的茶难以进入。但仍还不是进藏的主要茶源。

  清以前,进入青藏高原的西南地区茶叶主要产自四川,大致有从成都分别到打箭炉(今四川康定)、松潘、邛[qióng]州(今四川西昌)三条主要的路线,打箭炉、松潘、邛州这三地也成为茶叶交易的主要集散地。按《清史稿》卷124《食货五·茶法》3652页记载:三路皆纳课税,每年税银或达49170两。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遭受长期战乱,当地的茶叶生产被严重摧残,造成了输出藏区的茶叶严重不足。由于普洱茶外形紧结,内质细嫩,味纯回甘,香高耐泡,非常适合藏胞口味。藏胞长茶叶利尿好吗期饮用,形成对普洱茶的偏好。因此有“藏人非车佛茶不过瘾”之说。“车”是车里(景洪)、“佛”是佛海(勐海),“车佛茶”就是普洱茶。

  明末,因战乱,对藏族的茶叶供应少了,后来一俟清兵入滇,藏族立刻要求恢复茶马贸易,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北胜(云南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儿墨勒根赍(jī,怀抱着、带着)方物,求于北胜州互市茶马。”可见藏族对滇茶的需要是多么迫切。10月开市,每年贸易茶5万担(1担﹦100斤,5万担﹦5000000斤﹦2500吨),普洱茶成了内地与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体,并成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于是产于云南的普洱茶就占领整个藏区,普洱茶的强项一是味酽耐泡,二是既可帮助消化又可驱赶风寒,三是外形紧结便于长期保存及携带,四是越存越好喝(苦涩减少,变为柔和醇厚)。藏民一喝上瘾了就离不开了,成为了藏区茶叶的主要供应者。普洱茶就不仅是“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了!在西藏,不少商人经营普洱茶。达官贵人也以拥有普洱茶的多少相互炫耀,作为财富、地位的象征。

  3、吴三桂的野心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占领藏区,还得感谢叛将吴三桂,是他的野心,让普洱茶快速发展起来。

  清初吴三桂任云南总管,总辖云南军队民事。他利用川茶衰落、或可插足的机会,以交易茶叶为由,暗中联络西藏的达赖喇嘛。于是1661年(顺治十八年)3月,达赖喇嘛等受吴三桂唆使,奏准在北胜州(今丽江永胜)试行以马换茶。康熙四年(1665),清廷批准在云南的北胜州与中甸等地,举办云南与西藏两地的茶马互市。各地商人在北胜州、中甸等地交易茶叶或马匹,官府按照交易收取税银每引三钱二分。

  据《庭闻录》:吴三桂与达赖喇嘛暗商后上奏:云南所需之马,每年须奏请朝廷遣官往西宁购买,难免长途跋涉之劳。今达赖喇嘛既愿通市,“臣愚以为允开之便。”不久又奏:云南普洱之地虽产茶不多,毕竟较别省采买为便,建议“令商人于云南驿(今大理祥云县云南驿村)盐道领票,往普洱及川、湖产茶地方采买,赴北胜互市,官为盘验,听与番人交易”。所言赴川、湖产茶地方采买是虚,鼓吹采买普洱之茶是实。奉旨准。滇东南所产之茶,遂得以大量生产并销往藏区。历史资料显示,吴三桂与达赖喇嘛的茶马互市地点,还由北胜州向东北延伸至四川的打箭炉。

  1681年(康熙二十年),吴三桂叛乱失败。康熙帝随即下诏,追查吴三桂暗通达赖喇嘛之事。北胜州、中甸等地的茶马互市一度停办。在查清达赖喇嘛与吴三桂反叛无关后,北胜州、中甸等地的互市逐渐恢复;举办茶马互市的地点,还增加了鹤庆、丽江、金沙江(在今丽江以东)等多处,规模以后还继续扩大。

  藏区和青海蒙古族地区对云南普洱茶需求的迅速增加,云南与藏区之间的茶马贸易,刺激了云南普洱茶的大量种植与销售,云南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产地,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等传统的茶叶产地并列。云南茶成为后起之秀!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云南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二)中原饮茶方式和评茶标准改变了

  中原饮茶方式的改变:远古生嚼→汉以前煎药法→汉至中唐《茶经》前粥茶法(混吃法)→唐代《茶经》后煮茶茶(末茶饼)→宋代点茶法→元代过渡期→明代泡茶法(散茶叶)→清代清饮法→当下喝水法。在上期《喝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作了详述。

  唐宋饮法反复将茶叶的汁液榨出,在明朝人看来首先是繁琐→“雕镂藻饰”,其次是失去了茶的→“自然本性”和“真味”。由皇帝老儿朱元璋一声令下:“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变成了“瀹[yuè、煮]饮法”→用沸水冲泡茶叶。由此流行“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的方式,“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这一改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这种水开即饮、添水复饮的方式,盖碗茶中的茶叶是否耐泡,以及滋味淳厚与否,便为茶客所关注。导致了评判茶叶优劣标准的改变。

  从有关记载来看,清代嗜茶者评判好茶的标准,主要是味酽耐泡,价廉易得,容易保存,消食健身与滋味独特,而普洱茶同时具备了这几个条件。

  云南东南部的茶树属于多年生的大叶种茶,主要特点是生长迅速、采摘期长并可多年栽培,而且茶叶味酽耐泡,历十余泡茶味仍不少衰。制成以后可长期保存,而且数年后滋味更显醇厚。清代仕宦云南的吴大勋,称普洱茶是“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

  这样,不仅“藏人非车佛茶不过瘾”,而且中原及云南本土等,对普洱茶的需求量大增!

  需求大了,就反过来要求扩大生产及畅通销路。这是普洱茶得以发展的前提。


  作者:回归田园

  2018.06.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