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云南茶业科研的发祥地

2020-12-22 17:37:19热度:158°C

  聊起南糯山,大家总是先讨论一番30个村寨采摘的普洱茶口感特性,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各自步行进入半坡老寨朝拜历经雨雪风霜的茶王树一路见闻,在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里穿行,呼吸清冽的空气,间隔几公里就有一股潺潺的山泉水流出,无论头顶的太阳怎么炙烤,一踏入南糯山瞬间神清气爽。南糯山位于澜沧江下游西岸,临近214国道旁,相比版纳其他茶区,南糯山有着致胜的地理优势,从景洪出发3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山脚下,山路坡陡弯急,但路面非常平坦,便利的交通让南糯山几乎成为所有茶客去勐海茶山的第一站。

  南糯山的久赴盛名一开始不是因为茶,而是竹笋。在傣语中,“南”意为水或酱,“糯”意为竹笋,合起来意为盛产笋酱的山,据传千年前的某一天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得十分欢喜,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进贡笋酱,南糯山因竹笋而得名,南糯山村民制笋酱的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南糯山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无资料可考证,生活在南糯山的僾伲人有父子联名制的取名传统,即用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子女名字的第一个字,僾伲人口传历史说,由此计算他们已定居此山58代,也就是唐代时期就落脚于此。唐代南诏时期,居住在南糯山布朗族的先民一直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而他们遗留下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族支系僾伲人所继承。

  千百年来,僾伲人对南糯山的茶树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在近代史上南糯山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作家雷平阳先生在《八山记》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南糯山,“当然,现在的南糯山,早已把自己的身躯毫无保留地凸现在世界的目光之下。高速公路就在山脚下,往来的车辆足以把任何梦想带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这种运输的速度远非牛帮、象帮和马帮可比。开启南糯山现代之门的钥匙,它转动的时间,甚至早于其他门的打开。”

  翻开尘封的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南糯山”三个字有很多标签,不仅仅只代表茶叶,还留下许多历史文化演变的轨迹。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到南糯山创办思普茶叶实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茶机器从国外运进南糯山。与此同时,设立南糯山种茶场,新开辟茶园铁观音是中国产量最大的茶叶吗1100亩,种植茶树数十万株,存活17万株,于1945年投产。设立南糯制茶厂,用当时先进的制茶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白孟愚曾将这些机制红茶销到了香港、缅甸、印度,在南糯山茶厂写下了云南现代化制茶的第一页。

  据很多老人回忆,白孟愚在制茶之余,穷己之力,扶持茶农,在哈尼人中间,推进茶叶的科学种植与生产,被僾伲人称为“孔明老爹在世”。1938年云南省府“有调查普思边地之举”,一位名叫姚荷生的清华学生,参加调查队之后出版专著《水摆夷风土记》。在姚荷生的笔下,当时的勐海,已是茶的都市:“从前十二版纳出产的茶叶先运到思茅普洱,制成紧压茶,所以称为普洱茶。”由于茶叶经济的勃兴,勐海逐渐的“摩登”了,不仅道路铺上了柏油,建筑新式的医院、中学、图书馆和电灯厂也建立起来。这儿,有说汉话、穿西装、打网球、喝咖啡牛奶并把子女送入学校读汉书的勐海土司刀良臣;有学识渊博协助车里县长筑路的勐混代办刀栋材;有会说英语和缅文的留学生土司刀栋柏;有边地英雄柯树勋之婿、富极穷边的群龙之首、茶商李拂一……”透过文字我们看到因便利的交通条件南糯山茶叶得到最高利用率,为当时创造出巨大财富。

  南糯山算得上是云南茶山中成名最早的一批了,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为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南糯山虽然成名很早,但是,南糯山的茶叶在过去要么做成名优绿茶、红茶,要么为大厂供应原料,缺乏自己的独立身份。随着本世纪初以来,市场把目光聚焦到普洱茶,尤其是2008年以后,古树纯料的概念渐渐推开,南糯山30个寨子,同山不同味的普洱古树茶资源和优势,被各大中小型普洱茶企业发掘出来,大家纷纷入驻抢夺古树茶资源。从此南糯山的标签不再只是普洱茶大厂的原料基地,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身份,南糯山及其产茶的各个寨子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茶企出产的茶品上,一些寨子的纯料普洱茶也成了茶客们追捧对象,比如丫口寨、石头寨、姑娘寨、半坡寨等等。甚至还有专做南糯山纯料茶的茶企,南糯山彻底完成了从台后走到台前,拥有为自己名字代言的资格。

  全文详见2016年《普洱》杂志第四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