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碎茶茶色的科学分析

2020-12-18 09:50:55热度:152°C

  对于许多茶类来讲,茶汤的色泽是至关重要的。视觉接受的信息量是远远高于其它感觉的,所以冲完一杯茶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那茶汤的色,而色泽则与香气、滋味交相互映,也使我们对汤色有了一个直观的判断:汤色暗淡甚至浑浊的的大多香气滋味也不佳,汤色明亮的大多滋味也清爽。   对汤色的重视,莫过于红碎茶。红碎茶的汤色直接与其品质相关。“红艳明亮”多用于描述品质上佳的红碎茶,汤色不能过浅,但必须明亮,甚至出现“金圈”,而红碎茶出现“金圈”则代表了一流的茶品,其滋味必定浓强鲜爽。   红茶汤色主要由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三种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并非是单体,而是一系列化合物的总称。茶叶经过萎凋、发酵,最先将鲜叶中的茶多酚酶促氧化为茶黄素,茶黄素氧化聚合为茶红素,茶红素再氧化聚合为茶褐素,具体的生化过程要复杂的多。其中对品质至关重要的是茶黄素,它由9种化合物组成,占红茶固形物的1%-5%,它是形成茶汤收敛性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直接决定了茶汤的鲜爽度,也是形成茶汤中“金圈”的主要贡献者,对茶汤的亮度也起了重要作用,曾有人做过研究,茶黄素的含量与红碎茶的价格有显著的正相关。乌龙茶汤的“橙黄明亮”的汤色也以茶黄素为主,并辅以了适量的茶红素与儿茶素轻度氧化产物及黄酮等。   光有茶黄素不足以形成“金圈”,还得有茶红素做陪衬,好花需要配绿叶。茶红素的组成更为复杂,其成分的分子量也远远大于茶黄素,除了儿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产物外,也有儿茶素氧化产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等产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红茶中茶红素的含量为6%-15%,茶红素对茶汤的甜醇起作用,茶黄素与茶红素的比值是判断红碎茶品质的关键指标,如果比值过高,则茶汤虽然刺激性强,亮度好,但汤色不够红浓,形成不了“金圈”,而比值过低,则不够鲜爽,汤色不够亮,暗淡。当然有一些茶是不能以此评价的,如大吉岭红茶,发酵程度不高,茶汤刺激性强,汤色金黄明亮,似干邑。而中国的中小叶种红茶茶黄素含量极低,但其突出的是其鲜醇,不求“浓强”,汤色远不及国外红碎茶那般艳丽,却有其自有的风格。茶褐素的组成也相当复杂,由茶黄素、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而成,一般占红茶的4%-9%。在红茶中,茶褐素一般起到的是负面作用,造成茶汤发暗,缺乏刺激性,而发酵过度,以及缺氧发酵的结果。但茶褐素却是普洱茶的关键成分,它造成了普洱茶茶汤红褐或黑褐,使其缺乏收敛性,并提供了甜醇的味道。看来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条件下,其性质与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一切都是相对的。   由此而想到茶汤的“浑浊”,在大多情况下,茶汤的浑浊,由不正常发酵,以及微生物污染造成的,浑浊代表了不正常的品质。但事物是相对的,很多名优茶的毫毛极多,冲泡下来,茶汤的确是浑浑的,有的人则不辨,认为是茶叶出了毛病,缺乏这类基本辨识。对于讲究浓强的红碎茶来讲,茶汤冷却后经常容易见到浑浊的如同泥浆,就是常说的“冷后浑”,这些冷后浑是由茶黄素、咖啡因、茶红素等其它物质形成的络合物,那表示了内含物丰富的优质茶叶。对于更为“浑浊”抹茶饮料,没有人会在意其“浑浊”,但对于瓶装茶饮料来讲,日本消费者已经接受了由碾茶制成茶饮料所带来的浑浊现象,而我们依然接受不了茶饮料的浑浊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瓶装茶饮料上还接受不了这种纯茶饮料,而非纯茶饮料的浑浊则经常与微生物污染相关联,鉴于国内食品生产企业使我们消费者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这种有浑浊现象的茶饮料最好不要尝试。   而对于绿茶来讲,其汤由叶绿素、花黄素决定。而叶绿素为脂溶性色素,对于其在绿茶汤色中的作用,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为脂溶性色素并不能进入茶汤显色,而有的研究认为,叶绿素与其他成分结合悬浮在茶汤中,对茶汤绿色起了作用。而花黄素是水溶性色素,其对绿茶汤色的影响是被证明关系较大的。花黄素类也成黄酮类,主要包括黄酮醇和黄酮两类化合物,是茶叶水溶性黄色素的主体物茶叶承气质,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