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打造景迈茶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2-05-04 01:35:02热度:112°C

  近年来,澜沧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省委、省政府“三张牌”的部署要求,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为契机,以茶产业为基础,结合“文旅+”“康养+”等新业态,把景迈山禀赋的先天优势转化为后天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样板。

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

  普洱市澜沧县景迈茶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于2020年10月入选云南省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示范区规划总面积约46.6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7.32平方公里,包含惠民镇镇区发展范围及景迈山景迈村、芒景村部分重点村庄发展范围。核心区景迈山具有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是云南大叶种茶叶原产地之一,也是普洱茶产业开发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独具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优势。示范园建设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将相关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坚守生态红线。

多措并举,强化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21.7亿元,实施了对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文物保护、茶叶加工改造、晒棚建设和民居修缮等项目,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质量基础;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精神,全面推进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制定《澜沧县2021—2025年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景迈山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及保护,不断提升品牌质量和竞争力;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与景迈山茶农建立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利益等联结机制,带动产业整体发展,逐步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形成经济联合体,增强景迈茶山的市场竞争力;规范行业标准,着力构筑诚信联盟、产品标准、标志使用监控、产品检验“四条防线”,明确特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区、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标志“五个特定”,使每一片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做到“四有四可”,用品牌树形象、树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景迈山共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4家,其中获准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10家,发展景迈山古茶林诚信联盟企业9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有效延伸了茶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在示范园创建带动下,景迈山茶园总面积超过7万亩,实际采摘面积6.1万亩(其中:纳入遗产要素的5片古茶林面积1.77万亩;生态茶园面积4.3万亩),茶园覆盖农户1217户5008人。2021年景迈山干毛茶产量3160吨(其中:古茶树干毛茶产量300吨,生态茶干毛茶2860吨),实现茶产业产值约为9.14亿元,同比增长20%,茶产业收益占当地群众收入的七成以上。景迈茶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拓了就业渠道,直接促进地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2021年共吸纳9300余人就近务工(包括固定用工、季节性用工),辐射带动320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示范园项目的建设有效拉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项目区域的游客数量大幅提高,附近农户开展乡村民宿、民族餐厅农家乐、农业采摘体验、农业文化体验、品牌农产品销售等农旅和文旅相关的经营性项目,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促进了农户自身增收。目前,景迈山有62家从事饮食住宿等服务业,年均实现乡村饮食和住宿等服务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2021年,景迈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累计达70.1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1%以上;接待过夜游客近36.23万人次,同比增长20%左右,全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22%。

  接下来,澜沧县将紧紧抓住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和显著的自然资源优势,巩固和提高景迈山品牌的可信度、影响力,强力支撑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协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完善产业体系,优化茶园种植结构与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最终形成种植、加工、旅游、文创、商贸、物流、研学教育、健康养生等多产联动的“普洱茶+”全新产业体系。

(供稿:澜沧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