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与奥威尔的偏见

2022-04-28 14:05:33热度:78°C

 

一杯好茶,与奥威尔的偏见

                                                           薛原

 

套用广告词:《茶叶与帝国》一书“以茶叶为核心书写全球史,凸显茶叶帝国缔造者的恐惧、幻想和渴望”,而且茶叶还构建了日不落帝国,承载了数百年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见证和历史。“一种看上去简单的东西,如一杯茶,实际上就是一个思想、社会、地域以及生理和心理体验的集合。它是一个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中,通过思想、物质、金钱和人的持续运作而创造出来的帝国。”虽然从这部《茶叶与帝国》书里了解的主要是茶叶与英国之间的历史,但有些细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譬如乔治·奥威尔在二战及战后对茶叶的宣传。在我的阅读印象里,写了经典长篇小说《动物农场》《一九八四》的奥威尔对宣传是非常厌恶的,但是,也正是同一个奥威尔在英国二战时关于茶叶的宣传,却有独特的推广宣传之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平日常见的物品和小东西也变得重要起来。在英国,热茶就是这样一件小东西。但是,从生活上层到寻常百姓,在对于正常生活状态的主观感知和社会认知中,热茶已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以至于政府官员、企业和消费者都认为,热茶的匮乏将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并且也是文明崩溃的一种迹象。这种思想在英国已经形成数百年了,不过战争为老习惯提供了新背景。茶叶能够振奋士气和平复紧张情绪的故事成了战争神话:“军人在北非沙漠中用空金属桶沏茶,水手在驱逐舰和潜艇上喝茶,邻居与在闪电战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分享热茶,女志愿者在庇护所和移动食堂供应热茶,茶歇也在工厂和办公室的工作文化中被牢牢固定下来。无数的回忆录和日记、照片以及电影都捕捉到喝茶的时刻,并把它当作在混乱恐怖的世界中保持冷静和携手奉献的象征。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大后方,似乎每个人都在喝茶,茶叶成了人民战争的缩影……”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乔治·奥威尔对战争、茶叶和英国性的这种观念做出了贡献。例如奥威尔在1941年撰文说:我们是一个热爱鲜花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集邮家、鸽友、业余木匠、优惠券剪刀手、飞镖运动员、填字游戏爱好者的国度。所有最真实的本土文化都围绕着即使为大家所共有也并不属于官方性的东西——酒吧、足球比赛、后花园、炉边和“一杯好喝的茶”。奥威尔谈到,喜爱花卉、喝茶、收集邮票的英国人在家里、花园和当地酒吧享受着简朴的快乐,“一杯好喝的茶”就是一种体现。

 

关于茶叶如何服务于战争,1944年的一张海报就是典型的一例:画面上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登上一艘战列舰,陪伴他的是七个为祖国而战的非洲人,包括担架员、医务人员、炮手、消防员和卡车司机等。“茶客”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手拿杯子提醒消费者,为了赢得战争,他们应该“一直喝茶”,因为“茶叶对我们有好处!”,“国王和殖民者、黑人和白人、平民和军人将携手拯救帝国”。

 

1946年,乔治·奥威尔还写文章专门谈论“一杯好茶”带来的乐趣。“在战后紧缩的凄凉岁月中,茶叶配给制意外收紧,这篇奇妙的作品就在此时问世”。奥威尔在文中追忆过去并畅想未来:用茶叶描述英国的自由,他诙谐地谈起英国人如何对茶的浓淡、糖和牛奶添加多少、使用什么样的锅和杯子以及与茶有关的餐饮时间和性质发生“激烈争论”。在奥威尔看来,有一点是饮茶者都同意的,那就是好茶都是“印度的或锡兰的”。奥威尔断定:“不管是谁,只要说一杯好茶,肯定指的是印度茶叶”。《茶叶帝国》特意指出说:乔治·奥威尔虽然对宣传持强烈批评态度,但他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数十年茶叶广告的影响,认为印度茶叶更浓、更健康,比清淡的中国茶叶好。奥威尔的文章显示出帝国的广告和宣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中国茶有优点,”奥威尔说,“但不是太提神。喝了中国茶,人们没有感觉自己变得更睿智、更勇敢或更乐观。”读到这里,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新泡好的绿茶,回味着淡淡的清香,也在回味着奥威尔的偏见。

《茶叶与帝国》

[美]埃丽卡·拉帕波特 著

宋世锋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版              

延伸阅读

一个人的喝茶慢时光

背叛,逃亡与绝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