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聊点“绿色”,茶也可以!

2022-04-28 14:03:53热度:48°C

 又是一个春天如果回到宋代,我想这时候苏东坡就要开始忙碌了。他会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夜晚摸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然后回到家,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再随手发一条朋友圈:“亲们,今日踏青,欣喜若狂,斗个茶,约吗?”点赞无数~这大概是喝茶最文艺的时代,水声沸腾、茶末飞雪,都能引起联翩浮想。仿佛没有一壶春茶解不了的愁,实在不行,那就两壶。然而到了今天,年轻人的“快乐水”逐渐取代了“中式茶”,80、90一代对茶的认知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附风雅走向了反油腻……本期节目,我们和两位嘉宾一起聊一聊茶!(好好喝茶,让生活多一点新绿) 走,喝茶去! 音频: 进度条00:00 40:11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点击音频条,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嘉宾

宋臻: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 副院长

吴颖:茶学博士,供职于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

茶与人  息息相关

茶发展到如今,好像已经不仅仅是喝茶这么简单了。

吴颖博士告诉我们,如今,茶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细分的学科,从育种、栽培、加工,文化到国际传播。当氏族时期的祖先发现了茶树的时候,它也许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跟野菜一样难以下咽的“食物”有一天会影响世界。

基于种子资源的分布研究,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这种“中式”的生活方式,兴于唐,盛于宋。

在宋代,茶话会非常流行,不仅讲究,还别出心裁,点茶、斗茶,茶百戏风靡一时。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更堪比最强的点茶广告,将宋朝人的风雅情趣进阶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的经典文化总是能影响世界。宋代的点茶让使用茶末的思维在海外发扬广大,什么茶道、什么拉花,看起来不能不说“雨我无瓜”。

咖啡拉花▲ 宋代点茶▶▶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复杂的仪式

年轻人喝茶吗? 喝吗?不喝吗?

为什么喝茶?

《红楼梦》中,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为解渴的蠢物。时代变了,刘姥姥那种劳动人民的喝茶方法,到了如今也不该被讥笑。所谓的闲情和雅兴,在奔忙的“社畜一代”早就消失了,谁还有时间安静地看着一片片茶叶在澄澈的杯中一次次翻滚沉淀,体验由浓转淡的豁达况味?不!冲进一家咖啡店,早早消退一天的困意才是必要。

如今,喝茶这件事情对年轻人而言的吸引力,好像远远不及街边密集的咖啡店。但其实“茶”的基因本来就有,但缺少把传统茶饮再激活的过程。宋臻说,让喝茶做到“社交友好”就是一种破圈的方式。

救命,我可不想这样喝茶

实际上,如今的“茶”已经多元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去年很流行的蜜桃乌龙,就是在乌龙茶里面加了白桃果粒。“其实好的乌龙茶,本来就会有这种水蜜桃香。”吴颖说。

年轻人喝茶,或者说,他们喜欢的茶,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茶”,而是各种混合茶饮或是茶包、冷泡茶,甚至是便利店里瓶装的奶茶。

其实从古至今,饮茶的方式也一直变化。你可以说它是新式,但也许由来已久。《广雅》记录的吃茶流程是先把茶饼烘烤,捣成碎末冲开后加入葱、姜、橘子皮(这些黑色料理)。当陆羽写出《茶经》之后,“清饮烹茶”方式才被大规模推崇。

再回忆一下近现代的西方人是怎么爱上喝茶的。比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维多利亚女王特意换上精美的长裙,戴上手套和帽子,在下午四五点的花园享受面包、黄油和蛋糕的精致茶点。

美国发明冰红茶的时候,他们也并不在乎喝到的茶叶究竟是上品还是下品,追求便捷和效率的茶包风靡一时。

现代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茶的概念也更加开放、包容。

来吧,像宋人一样喝茶吧 

宋臻觉得,我们谈到茶的时候,不要首先谈茶文化,这样反而会把年轻一代拒之门外。

无论茶叶、茶饮店和茶饮料,都需要去认真思考喝茶与年轻人的距离。如同兴盛的咖啡产业一样,如今的消费者,他们在喝茶时有了更多有趣的追求。

木质书架、藤蔓植物、挂在墙上的黑板菜单以及暖黄色的灯光,都让你有回到国内某个街角小书屋的错觉。但这家Cultivate Tea BrewBar的店主是两位嗜茶的中国年轻人。(图片来自scout magazine)

第一财经曾经做过一个《生活消费趋势报告》发现:茶饮行业与90后以及新中产阶级的消费趋势有着许多重合的“关键词”,诸如“少年养生派”、“懒系生活”、“美食零售化”、“青年反油腻”等等。

如今,更多小众茶饮店的出现,也让“喝茶”有了另一种新世代的文艺情调。一家ZeeTea的茶饮店会这样描述一种南非红茶:“是红茶但不涩、茶味闻着有雪茄香,前味是苹果,尾味是蜜糖”。

ZeeTea的南非红茶加柑橘

泡茶店Teafunny,刚一开业就迅速成了排队胜地,不仅因为他们的团队里有研习传统茶道的茶人,还有资深的咖啡烘焙师、甜点师和精于创意的广告人。

如果说,我们现在判断一座城市的级别是按照这个城市星巴克的数量。那么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重新回到计算茶馆的数量。

交通茶馆在重庆,可是年轻人爱打开的网红地哦

过去,我们是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茶走向世界。而现在,可能要用一种世界的眼光,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茶。

或许茶文化就在身边,只是被我们赋予了另一种含义——成为社畜工作的日常好物,成为借花献佛的美好心意,成为“被赋予习惯”的习惯,也未尝不可。

拆掉边界,让新一波浪潮到来……

啊这……茶颜悦色好会啊~

节目同步在FM98.6播出

欢迎下载“荔枝播客”或小宇宙app

搜索订阅《不准无聊》关注更多往期内容

文:小野  · 审核:申小轩 ·  终审:张轶宁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