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没必要烘太干4点让你看清虚情假意的茶圈套路,全是大实话
2022-04-19 01:18:46热度:120°C
2022-04-19 01:18:46热度:120°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世说新语》像是魏晋文人的朋友圈,里面有不少真性情流露。
有则短故事,提到了古代版的道德绑架。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
翻译成白话文,简文帝去世了,他的儿子孝武帝直到晚上也没有去灵前哀哭。这时旁边的吃瓜群众急了,对新帝说,“按照规矩,你得哭一哭,表示哀悼。”
孝武帝翻了白眼,淡淡地表示,“悲伤来的时候,我自然会去哭,这还有什么规矩可言吗?”
可见,道德绑架一事古来已有。
总有一些人,喜欢咸吃萝卜淡操心,爱替别人着急。
面对这些人,世说新语这则小故事里,孝文帝的回答就很棒——你管不着。
无独有偶,比起道德绑架,更糟糕的是无端端抬杠。
比方说,最近有人过来质疑:
春白茶有必要做得这么干吗?含水量只剩百分之三的白毫银针,还能转化吗?历来白茶仓储都是湿仓比干仓存茶转化快,你懂白茶吗?
咳咳,那则留言里,涉及多处错误的白茶认识,太过误人子弟。
要是按照留言内容所述,将好端端的白茶放进所谓的“湿仓”存茶,只会加速好茶变质变味,将好茶彻底推向深渊!
《2》
第一,春白茶没有必要将含水量做得太干?
弄清这个问题,关键得看你站在哪一方的立场。
对于只想做一锤子买卖,获取更高利润的个别茶商而言,当然是认同这个说法的,春白茶不能将含水量做得太干。
一方面,将含水量做得特别干,意味着做茶的成本要增加,不能走捷径,粗制滥造,而要细致地慢慢烘干烘透。
这样做,会让加工周期变长,做不到抢早上市,前期投入变大。
另一面,无形当中还减少了利润。
比起将白茶含水量烘干到只剩5%或6%。
简单地走过场烘干,只烘干到11%、12%左右,显然更“有利可图”。
因为后者,在同样一斤茶里,能多出一部分“水”,茶叶重量更高。
站在唯利是图的角度看,当然没有必要将白茶的含水量烘得太干。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若是人人都在白茶含水量上玩猫腻,那么,整个市场会被彻底弄砸。
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白茶新国标规定,成品白茶的含水量红线是不得超过8.5%。
加工白茶时,当干度还未达标就着急将新茶推向市场,根本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茶叶,广义上属于干货。
对广大茶友来说,买到含水量没烘干的茶,相当于你得多付出一部分钱,买到的却是水分。
这样的买卖,怎么想都太亏!
看到这,茶友们还觉得春白茶没有必要做太干吗?
《3》
第二,含水量太低的春白茶,不利于陈化?
不对,这根本与事实相反。
将白茶长期储存下去的一大前提,是含水量要足够达标,茶叶要彻底干爽干透。
干度越低,越有利后期储存。
不管是白毫银针、白牡丹、还是寿眉,如果茶叶内部的水分没能烘干、烘透。
那么放上一段时间后,芽叶内部的多余水分会由内往外扩散,引起白茶的受潮、劣变、甚至发霉。
“含水量太低的白茶,不利于后期陈化”一说,根本就是空谈。
白茶的加工,推崇一个大原则——大道至简。
整个制茶过程没有杀青,没有揉捻,更没有焙火等工序,而是以萎凋、干燥为主。
做茶时,在尽可能保留茶叶天然原味与养分风味的同时,将含水量做干做透,是白茶加工的重要宗旨。
可以说,白茶的加工不怕含水量做得太干,而是怕白茶没能干透!
将茶青鲜叶采下后,需要及时摊晾,等萎凋到一定程度后,再进一步烘干。
烘干时,制茶师傅们会根据多年经验把控,调整烘干过程的温度、时长等,避免将白茶内在的养分物质破坏。
这样做出来的白茶,不可能存在含水量太低,后期没办法转化一说。
除非是,制茶加工技术不到家,做茶时没有章法。
要么将白茶直接暴晒,导致叶片晒伤晒酥,晒成梅干菜那般,色香味一应受损。
要么在烘干时温度或时间拿捏不准,烘干温度过高,导致白茶在烘干的同时,养分被破坏。
说白了,在制茶过程遭遇严重损伤的“问题白茶”,才会出现风味差、后期难以转化等后遗症……
《4》
第三,含水量只剩百分之三的白毫银针,后期没办法转化?
白毫银针的芽头是5-7层的笋壳状结构,在白茶加工过程里是有名的“烘干困难户”,加工难度大。
要将银针的芽头层层打通关,彻底烘干,里外烘透,考究制茶师傅的技术水平。
回到现实层面看,基于白毫银针芽头难烘干、“内芯”难烘到位等特点,市面上极少存在将干度烘得太干,导致后期没办法久存的问题。
茶友们在买银针时,更需要警惕,含水量没烘干的白毫银针!
首先,从主观出发点上,为了赚取更高利润,不少人在加工银针时,不会主动将银针的干度烘到特别干。
能够做到不踩含水量国标规定的红线,已经算“有良心”了。
其次,每年春茶季,都会有不少含水量没彻底烘干的“白毫银针”,扎堆抢早上市。
从白茶的实际加工情况看,含水量合格的白毫银针要等到5月多才会上市。
而新茶刚开采不久,早在三月底四月初就能上市的新银针,它们在含水量方面极易藏猫腻!
最后,让白毫银针的干度,实现国标规定的8.5%以下,或者S师傅出品的5%以下,甚至是出口级标准的3%以下,是难度非常大的一件事。
按那则抬杠的留言,含水量只剩百分之三的白毫银针,后期没办法转化一说。
其背后,怕是压根不清楚白茶的出口干度标准!
《5》
第四,白茶后期储存过程中,湿仓存茶转化快?
先辟谣,白茶不存在所谓的湿仓储存一说!
密封、避光、干燥、阴凉、干净,是所有茶叶储存的基础原则。
白茶储存,只能干,不能湿,否则会导致白茶受潮,从而让好茶变质!
湿仓一说,根本就不科学。
从现代化的标准存茶要求看,不少专业的茶仓要配备空调(调节温度与除湿)、抽湿机等设备,确保室内空间的湿度处于安全范围,不易导致茶叶在库存过程受潮。
水汽历来是茶叶保存的天敌。
干燥的白茶成品,吸附性强,容易吸附外界的水汽与异味,从而导致变质。
从古到今,无数前人在存茶时,都在努力地克服外界水汽对茶叶储存的不利影响。
按过去的土方法,会用生石灰、木炭等吸湿除潮。
而到了现在,有了更先进的抽湿机、空调等设备后,可以做到24小时实时监测库存室内的温湿度变化,从而避免好茶在储存过程发生劣变。
湿仓存白茶非但不能让白茶实现更快、更好地转化,相反还会加速好茶的受潮劣变。
所谓的湿仓存茶一说,非常不靠谱!
《6》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
茶叶与水之间的关系,好比是鱼水情。
春茶的新芽新叶,还在茶树枝梢间悄然生长时,不能缺少水汽润泽;
泡茶时,要想泡出鲜香醇爽的白茶茶汤,要用好水,水质洁净才能呈现好茶本味;
煮茶时,茶叶在持续滚沸的汤水内,与水交融,才能煮出甘醇茶味。
蒸茶时,不断上涌的水蒸气,逐渐渗透进干茶后,才会点滴析出茶味,释放茶香。
水作为生命之源,滋润万物生长。
同时,水是茶之母,无水不可论茶。
但是,贯穿白茶一生,它却害怕两种水。
一种是制茶时,茶叶内部没有彻底烘干的水分。
另一种则是后期储存时,周围环境里弥漫着的潮湿水汽。
不论是没烘干,还是防潮不当。都会将一款优质白茶,彻底推向受潮变味的深渊!
从春茶到秋茶,新白茶到老白茶,白茶你知道多少?一篇满满的干货
白茶不白,为什么要叫白茶?这七点围绕白茶的困惑,新茶友要记牢
无论新白茶,还是老白茶,请问白茶的毫香就是枣香吗?
从泡白茶到煮白茶,白茶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茶友们如此举棋不定?
听说新白茶像绿茶,而老白茶像红茶,又香又甜?对不起,你被骗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上一篇 : 生晒柑普茶与烘干柑普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