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末釉瓷器,连唐英都爱不释手!

2022-04-16 06:39:54热度:165°C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鳝鱼黄釉钵茶叶末作为釉色名称,始见于《陶雅》一书,该书初名《瓷学》,后又名《古瓷汇考》,是一部记述清末古董商人心得体会笔记性质的杂录。该书所称茶叶末,是指清代官窑那种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因其极类似茶叶细末,故名之曰“茶叶末”。从工艺学角度分析,其呈色机理是因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是由于烧成时焰性和温度的差异可产生多种变调,如鳝鱼黄、蛇皮绿、鳝鱼青、蟹甲青、鼻烟、新橘、鳖裙绿、黄斑点、老僧衣等,都是形容其色泽的俗称。因茶叶一末一词通俗易懂,故现在学术界统称为茶叶末釉,但在清代官窑此种釉色的创烧人唐英处,该釉色被称为“厂官釉”。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茶叶末有牺耳尊唐英发明的“厂官釉”,系仿直隶厂官窑的缸、钵类粗瓷的造型,而以白瓷胎代替了缸胎,且精工细作,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釉色瓷。但溯本求源,更早期的“厂官釉”是否在文献和实践中存在呢?考古学的重要成果已证明唐代耀州窑及其北方诸窑均有该类产品生产,而在文献中亦有蛛丝马迹可寻。釉色溯源唐人南卓著《揭鼓录》,书中记载鲁山窑产花釉腰鼓一种,现代科学考古的发现已证明南卓记载无误,所发现的文物资料证明陶瓷腰鼓在唐代非常盛行,除鲁山窑外,唐代长沙窑、耀州窑、交城窑及河南禹县窑、郏县窑等均生产陶瓷腰鼓,其釉色品种为花釉和釉下彩两种。《揭鼓录》云宋开府璄.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揭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且壴桑(腔)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非羯羯鼓明矣。此处文字十分明确,宋憬与唐明皇谈论鼓事,宋撮指出,当时流行的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后者已有定论,但“青州石末”究为何物,至今无人论证。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鲁山窑花瓷腰鼓关于“青州石末”,笔者认为可有三种解释:一是某种石器的名称;二是某种木质漆器的名称;三是某种陶瓷器的名称。在文献和考古文物资料中,均未见唐代有以石质材料制作腰鼓者。这需用整块石材,将其中央挖空,方能制成鼓腔。如此制成的腰鼓,一是成本高昂,二是太重,颇不实用,故第一种解释可以排除。在敦煌壁画唐代文物资料中,曾有漆器腰鼓的形象资料,说明唐代亦流行过漆器腰鼓。但遍查历代文献,未见有称为“石末”者。故第三种解释方合《揭鼓录》原文本意。宋憬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从语法上分析原文,“石末”应该是指一种称为“石末”的陶瓷腰鼓。古代文人用“石”字指代陶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石中美”,实际是一种陶瓷炊器的代名词,苏轼《温陶君传》曰:“石中美,……生乎土,成乎水,而变乎火。坎以之,坤以布之,釜以熟之,口以内之,腹以藏之,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再如“石鼎”实际是指一种口小腹大的陶瓷茶具。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日:“炼药传丹鼎,尝茶试石鼎”。还有“石瓤”,实际指的就是陶甗,清陈维裕《一寸金、毫村敬先庵侧得古家隧涧幽凉明器怪诡词以纪事》词曰:“古寺高丘,雨溜松毛土花涩,有破空石甗,呀然如宝,悬崖铁橘窈然而黑”。由以上例子可知,“石”在古代常用作陶瓷的代名词。南卓原文“石末”应该是某种釉色的名称,如果将“石”字理解为陶瓷那“石末”一词的解释当为陶之碎末。唐代陶瓷以青瓷和白瓷为主流产品,白瓷匀净纯白,即使成末,仍为白色,而青瓷成末,则与当时流行的青瓷有别,青色中常泛出淡黄色斑点,斑点排列较为均匀。此种釉色即被后人称为“茶叶末”的品种。耀州窑发掘的唐代陶瓷资料证明,此种釉早在唐代即有批量生产,辽、宋、金、元时一直烧造,胎体多较为粗糙,是北方民窑的一个釉色品种。上海博物馆藏 唐褐釉腰鼓(2012年青浦青龙镇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唐代青釉腰鼓,为解放后购藏,1995年陶瓷馆改陈时陈列于陶瓷馆中。该腰鼓尺寸不大,长16.8厘米,口径9.5厘米,应是唐代陶瓷腰鼓中尺寸最小的一种。鲁山窑和耀州窑均有这种尺寸的腰鼓残片出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青釉腰鼓,其釉色与传统的青釉有别,应为“茶叶末”釉,它究竟是哪个窑口所烧呢?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判断,只有耀州窑曾出土了大量茶叶末釉资料,但耀州窑的正式发掘报告表明:腰鼓残片共出土109片,品种有黑釉白彩、青釉乳黄彩、茶叶末釉黄彩三种,其中以黑釉白彩者最多,胎体一律呈深灰色,且内外施釉。这些特征均与故宫收藏的这件腰鼓不一样。故宫陶瓷馆陈列的这件腰鼓是单一的茶叶末釉,胎为黄灰色,且内部不施釉。由此可以排除其为耀州窑所产,而是文献中所记的“青州石末”。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胶东和济南一带。东汉刺史治临淄,晋因战乱,地区范围有变化。唐代青州范围仍在山东境内,东临莱州,西临淄州,南临密州和沂州,北临莱州湾。今潍县、昌邑、临驹、益都、昌乐均在其境内。临近青州的淄州是著名的陶瓷产地,淄博寨里窑是北方北朝开始烧瓷器的最早窑址之一。从已经发表的资料分析,山东淄博、泰安、枣庄、曲阜泅水地区均有宋以前的古窑址,烧造品种以青瓷居多,也有白瓷和黑瓷。这些资料表明,山东地区确实有悠久的烧瓷历史,而北方的青瓷和黑瓷,由于胎釉原料及烧成时产生的变化,很容易出现茶叶末釉色。茶叶末釉除景德镇官窑生产外,清代以后淄博也曾生产茶叶末釉,说明山东地区有生产茶叶末釉的矿物原料。而故宫陶瓷馆陈列的那件青釉腰鼓,其胎釉均十分接近淄博地区出土的陶瓷文物资料。故笔者推断,该腰鼓应是山东地区所产,具体产地应在唐代青州或青州附近地区,它就是唐人南卓在《揭鼓录》一书中所记述的“青州石末”。这种推断尚有待考古工作者、尤其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现,方能定论。故宫收藏清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色从宫中传世品来看,清代茶叶末基本都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精美,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也有烧造,但数量不是很多。其中雍、乾二朝特色较鲜明。山东省博物馆藏清雍正茶叶末釉三羊瓶雍正朝茶叶末釉瓷器的特色雍正茶叶末从釉色上看最具魅力,釉面细腻,色泽幽静匀润,颜色多变。唐英在《陶成纪事》中载:“一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常见造型有:水丞、盖盒、四足洗、茶壶(仿宜兴茶壶式样)、花盆、花浇、撇口瓶、弦纹撇口瓶、弦纹扁肚瓶、撇口扁肚瓶、扁方瓶,纸槌瓶、双耳葫芦瓶、双耳扁瓶、六连瓶(首创)、三牺尊、牺耳尊、兽耳御环尊等,既有传统造型,也有仿古铜器式样。雍正茶叶末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一个“秀”,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简洁质朴,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上的适度,整体的协调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从中发现圆器小件少,琢器多,尤以瓶的数量最多,基本是陈列瓷,也有部分文房用具。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鳝鱼青釉兽耳衔环方壶(孙瀛洲旧藏)款识上均是在器物底足内阴刻四字“雍正年制”或六字“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字体工整规矩。台北故宫藏清乾隆茶叶末六联瓶乾隆朝茶叶末釉瓷器的特色乾隆茶叶末首先是胎体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时略厚,釉面匀净,有的带棕眼和丝纹,光泽莹润,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黑褐,浅者因黄色釉面上小黑点密集较多而显黄色,一般器足为黑褐色,仔细观察会发现足部釉与露胎釉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状边缘线。沈阳故宫藏清乾隆茶叶末釉花浇其造型既继承了前朝雍正式样,也有仿古铜器式,还有创新式样。品种主要是陈设观赏器及少量的文房用具等。常见葫芦瓶、缓带耳葫芦瓶、七弦瓶、六连瓶、螭耳长颈瓶、天球瓶、双兽耳瓶、直口瓶、双贯耳瓶、弦纹撇口瓶、菱花口盘、菱花口碗、鼓钉碗、山形笔架、凸弦纹洗、小缸、兽耳尊、出戟花瓤、七弦尊、三足炉等。其制造工艺精巧,据唐英《陶冶图编次》介绍,乾隆时制瓷分工极细,有拉、印、雕、旋、镶、拱、削、镂诸工种,由于分工精细,因而形成专业性的工匠队伍。2016年春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Lot 3608 清乾隆 茶叶末釉描金银多子多福绶带耳葫芦瓶《大清乾隆年制》款尺寸:高20. 6cm估价:12,000,000-18,000,000 HKD成交价:14,480,000 HKD (含买家佣金)款识上,多是在器物底或足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少数是四字篆款“乾隆年制”,个别横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字体清晰圆润工整。嘉庆朝初期茶叶末釉瓷器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如直颈瓶、缓带耳葫芦瓶、盘口瓶、扁瓶等在造型、尺寸、釉色上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仍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茶叶末釉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茶叶末釉瓷器仍在延续烧造,但受景德镇瓷业衰落的影响,数量少,造型变化不多,没有什么创新式样。常见有:道光朝的罐、高足盘、纸槌瓶、缓带耳葫芦瓶;咸丰朝的狮耳炉、盘、兽耳啣环方瓶;同治朝的纸槌瓶;光绪朝的撇口瓶等,与雍正、乾隆两朝相比有很大差距,胎体厚重,工艺上较为粗率,线条不够柔和圆润,略显呆板,釉层有的不够平整,高水准的作品不多,基本还是在器底阴刻六字本朝篆书款,少量四字款,个别是堂名款,如道光朝的“行有恒堂”等。2015年秋纽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IILot 2215 清咸丰 茶叶末釉簋式炉 六字篆书刻款尺寸:直径22.2cm;高34.2cm估价:7,000-10,000 USD成交价:16,250 USD (含买家佣金)茶叶末釉的审美特征茶釉源于唐代,经宋、元、明递相烧造,是较为粗糙、不登大雅之堂的日用瓷,直至清代雍正唐英督陶,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白瓷胎上,精工细作,巧妙地控制焰性,使之产生富于变化的多种色泽,庄严肃穆而令人回味无穷,方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颜色釉品种。所以名贵,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陶瓷丰富的美学内涵,其美学特征如下:中国的颜色釉瓷器多数属于无光釉或半无光釉,如宋代官窑、汝窑、钓窑及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均属此类,釉面没有刺眼的浮光,给人以温润之感,这种审美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追求玉的质感是中国颜色釉的一个重要特征,茶叶末釉亦属无光釉,釉色深沉而含蓄,《陶雅》称:“黄杂绿色,娇烧而不俗,艳于花,类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并认为,“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于泥团之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足底,围绕周遭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充分表现了釉色的审美特征。造型和釉色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茶叶末釉艺术风格庄严肃穆,故多施于大件的尊、缸、罐、瓶等器物上,给人以雄伟博大之感,即便是少数小件器皿,也多是仿古造型,且做工精细,显现出端庄古朴的艺术风格。 2009年秋香港蘇富比 中国瓷器工艺品1604 清乾隆 茶叶末釉描金卷草团菊文贴雕“榴开百子”图三瓣式长颈瓶尺寸 20.5cm估价 HKD  1,500,000-1,800,000成交价 RMB  2,554,900追求釉色的层次变化,增加色彩的韵律感是又一特征。如故宫藏雍正茶叶末釉花浇,瓶颈弦纹使釉色产生深浅变化,耐人寻味,愈显生动。再有巧妙地利用烧成缺陷。茶叶末釉的烧成不稳定,温度、焰性都会使之产生窑变,偏绿、偏黄都是常有的事,故唐英在记述这种釉时描写出三种釉色,即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其实这三种釉色均是同一配方,只是烧成过程中产生窑变所致。工匠不能完全控制窑变,但可以基本控制变化范围,使茶叶末釉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总之,在茶叶末釉的美学特征中,集中反映出中国颜色釉瓷器的传统美学内涵,此种釉色至今在景德镇仍有生产,且十分名贵,这亦可体现出它的生命力所在。

(来源:古玩元素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