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韵律——茶叶末釉1
2022-04-16 06:41:01热度:306°C
2022-04-16 06:41:01热度:306°C
唐 鲁山窑花瓷腰鼓
故宫博物院
最初,茶叶末釉并不是一种刻意制作。唐代,在中国北方的一些烧造黑釉的窑场,窑工们因烧黑釉瓷过火而无意中烧出了茶叶末釉,一种特殊的釉色从此诞生,因而,茶叶末釉也被认为是从黑釉基础上发展来的。唐以后,有些窑厂也有茶叶末釉瓷器,但这类茶叶末釉瓷器,可能是在烧制青釉或黑釉瓷时,由于胎釉原料及烧成时产生的变化,而出现茶叶末釉色。
宋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
故宫博物院
茶叶末作为釉色名称, 始见于《陶雅》一书, 该书初名《瓷学》, 后又名《古瓷汇考》,是一部记述清末古董商人心得体会笔记性质的杂录。该书所称茶叶末, 是指清代官窑那种釉面呈失透状, 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 因其极类似茶叶细末, 故名之曰“茶叶末”。从工艺学角度分析, 其呈色机理是因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 是由于烧成时焰性和温度的差异可产生多种变调, 如鳝鱼黄、蛇皮绿、鳝鱼青、蟹甲青、鼻烟、新橘、鳖裙绿、黄斑点、老僧衣等, 都是形容其色泽的俗称。因茶叶末一词通俗易懂, 故现在学术界统称为茶叶末釉, 但在清代官窑此种釉色的创烧人唐英处, 该釉色被称为“厂官釉” 。唐英发明的“厂官釉” , 系仿直隶厂官窑的缸、钵类粗瓷的造型, 而以白瓷胎代替了缸胎, 且精工细作, 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名贵的釉色瓷。
清雍正 茶叶末釉钵式缸
国家博物馆
从宫中传世品来看, 清代茶叶末基本都是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 数量多, 品种全,制作精美, 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二朝, 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也有烧造, 但数量不是很多。其中雍、乾二朝特色较鲜明。
清雍正 茶叶末釉贯耳壶
国家博物馆
雍正茶叶末从釉色上看最具魅力, 釉面细腻, 色泽幽静匀润, 颜色多变。唐英在《陶成纪事》中载“ 一仿厂官窑, 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 。常见造型有水皿、盖盒、四足洗、茶壶仿宜兴茶壶式样、花盆、花浇图二撇口瓶、弦纹撇口瓶、弦纹扁肚瓶、撇口扁肚瓶、扁方瓶, 纸褪瓶、双耳葫芦瓶、双耳扁瓶、六连瓶首创、三牺尊、、兽耳御环尊等, 既有传统造型, 也有仿古铜器式样。雍正茶叶末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突出一个“ 秀” , 端庄典雅, 讲究线条变化, 简洁质朴, 刚中带柔, 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 空间关系上的适度, 整体的协调统一, 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从中发现圆器小件少, 琢器多, 尤以瓶的数量最多, 基本是陈列瓷,也有部分文房用具。款识上均是在器物底足内阴刻四字“ 雍正年制” 或六字“ 大清雍正年制” 篆书款。字体工整规矩。
清乾隆 茶叶末釉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
乾隆茶叶末首先是胎体细腻, 瓷质坚密, 胎壁比雍正时略厚, 釉面匀净, 有的带棕眼和丝纹, 光泽莹润, 釉面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黑褐, 浅者因黄色釉面上小黑点密集较多而显黄色, 一般器足为黑褐色,仔细观察会发现足部釉与露胎釉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状边缘线。其造型既继承了前朝雍正式样, 也有仿古铜器式, 还有仓新式样。品种主要是陈设观赏器及少量的文房用具等。常见葫芦瓶、缓带耳葫芦瓶、七弦瓶、六连瓶、璃耳长颈瓶、天球瓶、双兽耳瓶、直口瓶、又又贯耳瓶、弦纹撇口瓶、菱花口盘、菱花口碗、鼓钉碗、山形笔架、凸弦纹洗、小缸、兽耳尊、出戟花觚、七弦尊、三足炉等。其制造工
艺精巧, 据唐英《陶冶图编次》介绍, 乾隆时制瓷分工极细, 有拉、印、雕、旋、镶、拱、削、镂诸工种, 由于分工精细, 因而形成专业性的工匠队伍。款识上, 多是在器物底或足内篆书“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款, 少数是四字篆款“乾隆年制” , 个别横写于器物口边六字篆书款。字体清晰圆润工整。
清乾隆 磁胎洋彩厂官釉金花葫芦转旋瓶
台北故宫
清乾隆 茶叶末六联瓶
台北故宫
嘉庆朝初期茶叶末釉瓷器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 如直颈瓶、缓带耳葫芦瓶、盘口瓶、扁瓶等在造型、尺寸、釉色上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 若不看底款, 有的器物很难区分, 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仍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 茶叶末釉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清咸丰 茶叶末釉铺首耳炉
故宫博物院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茶叶末釉瓷器仍在延续烧造, 但受景德镇瓷业衰落的影响, 数量少, 造型变化不多, 没有什么创新式样。常见有道光朝的罐、高足盘、纸褪瓶、缓带耳葫芦瓶咸丰朝的狮耳炉、盘、兽耳嘟环方瓶同治朝的纸褪瓶光绪朝的撇口瓶等, 与雍正、乾隆两朝相比有很大差距, 胎体厚重, 工艺上较为粗率, 线条不够柔和圆润, 略显呆板, 釉层有的不够平整, 高水准的作品不多, 基本还是在器底阴刻六字本朝篆书款, 少量四字款, 个别是堂名款, 如道光朝的“ 行有恒堂”等。
上一篇 : 茶叶末釉瓷器,连唐英都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