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坞 图 | 视觉中国每到初春,龙井新茶上市,带着梅家坞山野灵动的气息和西湖蕴藉的人文艳迹。取一枚极透亮的水晶杯,要那种最简洁朴素的细长杯型,轻轻注入刚刚浮起蟹眼的水,八分满。撮几芽浅碧,缓缓撒在水面,看茶儿在水中慢慢地舒展肢体,将一泓纯净染成淡淡的绿,春天的绿,是会微笑的,然后,诵一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端的是如离尘寰,如入仙境——实实在在的,可把握可欣赏可触摸可拥抱的仙境。 众所周知,“西湖龙井”名扬中外。在《浙江省茶叶志》上,有关于杭州茶叶的最早记载是:“唐时浙江茶叶运销贸易和饮用之风日盛。隋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可见,早在千余年前的唐朝,杭州茶叶就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了。不过,那时的杭州茶叶并不叫
龙井茶,而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亦说法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北宋苏东坡到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坡仙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到了元明年间,杭州茶叶开始在民间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至此,“龙井”成了杭州茶叶的代称。明时,龙井茶已登全国名茶之榜,当时的《五杂俎》里有句云:“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而清代则是龙井茶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 于是,毋庸置疑,杭州最有名的茶树,那一定非狮峰脚下的“十八棵御茶”莫属了——传说当年乾隆曾到狮峰山下胡公庙品茶,饮后赞不绝口,并细细了解狮峰龙井的采制情况。他信步至庙前,见十几棵茶树雀舌初展,一时兴起便学着乡女的样儿采起茶来。刚采了一把,太监急来禀报:“太后染恙。”乾隆随手将茶往袖子里一塞,赶紧回京探望母后。其实太后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肠胃不适,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而已,一见皇儿回来,病就去了大半。说话间,一股清香袭来,太后便问是何物。乾隆并不记得了,伸手一摸,原来是狮峰山的那把茶,几天下来已经干了。太后饶有兴趣地尝了尝茶的味道,备感清气扑鼻,齿颊留香,而且双眼也感觉舒服多了。等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见母后如此开心,立即降旨将狮峰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今日,胡公庙虽已不存,但“十八棵御茶”的遗址仍保存完好,其故事也仍广为流传,成为杭州人的骄傲。 杭州作为茶都,与茶有关的民俗自然也极多。据文献记载,杭州的茶农第一锅炒制出来的新茶,当家人首先要泡上一杯敬献茶神,旁边还要放上一枝翠柏,取“新茶丰收,似柏常青”的吉利意思。西湖茶农婚俗也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俗话说“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吃茶”即“定亲”之意。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定茶”,也叫“受茶”或“吃茶”。因为种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以借喻婚姻之“矢志不移”与“与定有子”。洞房“合茶”,要吃“三杯茶”,第一杯桂圆汤,第二杯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才是茶。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深深作揖,用嘴唇一嘬,即由伴娘收去,第二杯也如此,第三杯茶则必须一饮而尽。《红楼梦》里,曹雪芹写王熙凤调侃林黛玉:“喝了我家的茶,怎不与我家做媳妇?”——曹公自然是谙熟茶史茶俗的,以茶入小说塑造人物,也是那样的自然熨帖、得心应手。
关于作者
郭梅 从教多年,课余敲键盘亦多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杭州师大教授,学者、作家。有长篇小说《江湖》、散文集《我心如舟》、专著《浙江女曲家研究》和《杭州戏曲史》等著作50余种。
完
城记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
@.com
版权声明
“B座西窗”号每天推送的文章,皆为扬子晚报副刊刊发的稿件,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留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