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茶叶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2021-03-04 12:09:18热度:137°C

(一)现状:1、资源的现状竹溪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群众有丰富的种、制茶经验。据可查证的史料记载,竹溪茶叶生产自明朝末期开始,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群众在茶叶种植和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创制了“梅子贡”、“龙峰”等家喻户晓的茶叶制作工艺,形成了“村村种、户户有”的茶叶生产格局。全县15个乡镇近300多个村都种植有茶叶,到2003底,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1.5万亩,其中投产园面积5万亩,茶叶面积占全县经济林的30.7%。茶叶年产量123万斤,2003年,销售收入达到45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800万元,农民依靠茶叶人平增收140多元,茶叶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九五”期间,先后引进“福鼎”系列、“乌牛早”等优质良种9个,新增良种茶园7.2万亩。推广无性系建园技术,建无性系良种园2.2万亩;条形、扁形、针形、自然形四大类的机制加工工艺取代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经中国茶叶质量监测中心检测,我县茶叶有害化学物质残留量只有国家规定标准的二十分之一,“龙峰茶”、“银桥”、“梅子贡”茶三个品牌获得了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4月,竹溪龙王垭茶叶经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检测,产品质量符合欧盟有机农产品标准,获准向欧盟出口110吨有机茶,标志着竹溪绿茶正式打入国际市场。2、产业化开发现状(1)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规模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服务兴茶的多元化经营理念,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1.5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培育出了以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为龙头的茶叶企业群体,龙王垭茶场、前进茶场跻身全省6大茶业龙头企业行列,龙峰、银桥、梅子贡三个品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龙峰茶2001年在全省首家获得欧盟有机茶认证,龙峰茶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银桥绿笋茶获湖北名茶20佳,水坪镇被评为全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全县茶叶共有13项次获得国际国家级金奖。全县茶叶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竹溪县成为鄂西北高香型绿茶产区的核心区域。(2)基地建设情况至2003年底,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1.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5万亩。在全县15个乡镇中,13个乡镇建有茶叶基地,并已初步形成即:以水坪前进、县河及农业示范场、新洲观音台和新发、兵营迷魂阵为主的东部茶叶带,是全县的早春茶基地,面积5.3万亩;以龙王垭、鄂坪九湾、汇湾梅子垭、泉溪太平、天宝张家山、王家山为主的南部茶叶带,是全县的高山、二高山茶叶基地,面积3.8万亩;以九里岗、水坪塔儿湾、城关五峰山、龙坝老王沟、中峰中梁、蒋家堰长梁为主的中西部茶叶带,是全县的低山平坝茶叶基地,面积2.4万亩。以茶叶基地规模衡量,竹溪已成为省排名第二的茶叶大县,在全国排名20多位。(3)生产加工情况硬件上,全县现有加工机械、设备651台(套),加工专用场房24500m2;软件上,扁型、条型、自然型、针型四大类茶叶的加工工艺和制作技术日臻完善。近年来名优茶的生产技术进展很快,特别是龙王垭、梅子垭、前进三大茶场与华农大和省茶科所开展技术协作,先后开发出“龙峰茶”、“箭茶”、“梅子贡茶”、“银桥绿针”、“银桥绿笋”等几个茶叶品牌,其中:“龙峰茶”、“梅子贡茶”、“银桥绿针”三个骨干品牌先后13项次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同时龙王垭、水坪前进、汇湾梅子垭三个品牌获得了同家绿色食品认证;龙王垭茶场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为我县茶叶品牌开发增加了新的内涵。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79名,农民茶叶技术人员620名,技术力量提高较快。(4)龙头企业情况全县茶场由1978年初龙王垭一家发展到现在的160余家,通过兼并、联营、租赁等方式,现已形成以龙王垭、水坪前进和汇湾梅子垭三大茶场为主和乡镇等中型茶场。2002年11月,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联合张家山、王家山、九里岗、石松、中梁、长梁等17个骨干茶场,组成的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获得省工商局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078亿元,成为全省第一大茶叶龙头企业,并开始运作。龙王垭、前进、梅子垭三大茶场现在固定资产分别为1.07亿元、0.2亿元、0.25亿元;拥有茶叶基地分别为2.2万亩、0.5万亩、1.4万亩。龙头企业(茶场)都按照“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企业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龙王垭茶业集团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集团产茶10万斤,销售收入1500万元,真正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功能,达到了“办一个企业、建一片基地、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5)市场营销与产业效益情况竹溪绿茶内含物丰富,香高味浓,品质上乘,是全省重要的高香绿茶产区,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十堰及周边地区有良好的声誉,特别是“龙峰”、“箭茶”、“银桥绿针”、“梅子贡”等几个骨干品牌的高档茶知名度高,大多销住十堰、武汉、西安、重庆等大中城市,2001年4月龙王垭茶叶经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检测认证,获准110吨有机茶出口欧盟国际市场,创造了外向型销售的可喜局面,2002年600多斤特级“龙峰”茶漂洋过海,远销日本,实现了竹溪茶对外出口零突破,全县每年的中高档茶每年年底都销售一空。在销售网络建设上,全国各地设有外销网点80多处,专职销售人员120多人,年销售茶叶近百万斤;县内在县城南大街已基本形成茶叶专业销售市场,全县大中茶场在此设有销售窗口,南大街已成为全县茶叶的集散地。产业效益提高很快,2003年全县茶叶总产123万斤,比1978年的5万斤增长24.6倍销售收入4500万元,比1978年100万元增长45倍。2003年全县投产茶园3.5万亩,亩平收入1030元;2003年投产茶园4.5万亩,亩平收入1100元,亩平比上年增加70元,产业效益显著提高。(6)科技兴茶竹溪县围绕茶叶产业,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组建了茶叶产业化办公室,营造了良好的茶叶产业发展环境,同时积极与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兴茶,先后在茶树无性系栽培繁殖,反季节茶生产,有机茶开发,茶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良种茶园建设力度大,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坚持不是良种不发展,发展茶园必须用良种的措施,新建茶园全部普及“福鼎大白”茶树良种,良种率达到100%,同时无性系茶园建设步伐加快,引进良种茶苗500余万株,发展无性系母本园605亩。全县茶树品种由1978年的地方茶树品种发展到现在的福鼎大白、乌牛早、福云6号、白毫早等良种9个,品种十分丰富。二是无公害有机茶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竹溪有机茶园面积达2万亩,是省农业厅授予的全省有机茶示范基地,茶叶质量达到欧盟有机茶的标准,2001年12月获得认证并出口到欧盟。三是机制名优茶工程的推广应用,全县名优茶比重达到40%以上。四是茶叶生产加工形成了标准化体系,龙峰、箭茶、炒青、珍眉四个标准化茶叶体系。五是县委政府为加快产业科技开发力度,2002年组建了竹溪县茶叶研究所,专门从事茶叶科研及技术引用工作,为提升竹溪茶的科技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茶叶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条件。竹溪茶叶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基地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知名的茶叶品牌、基本完善的示范营销体系和一定的科技水平,茶叶产业化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将茶叶产业盘大做强,竹溪县委、政府已将全面建设茶叶大县发展茶叶产业茶叶像树叶茶叶酒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