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巩固和发展红河县茶叶产业的对策

2021-03-04 12:09:09热度:174°C

茶叶是红河县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巩固和发展叶产业,理应成为当前红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河县茶叶产业下滑的原因分析,进而对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

红河县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早在光绪十年(1884年),浪堤、安品、羊街一带就大面积种植茶叶,并把茶叶用竹筒、笋叶包装,通过“马帮之路”走向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建县后,特别是从1973年起全县大力扶持发展茶叶生产,到“八五”末,全县除迤萨、勐龙乡外,先后在十二个乡连片种植开发茶园67个(片),扶持建办乡、村茶叶初制厂49个,拥有动力机械97台套,688匹/马力,加工机械18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达304?郾7万元。在1973年以前,红河县只有浪堤和垤玛乡种植茶叶,面积在500亩以下;到1988年全县茶叶面积突破2万亩,达20711亩。种植面积历史最高为1989年,达24662亩。产量最高为1999年,面积17074亩,产茶314.8吨。这一时期是红河县茶叶生产发展的最好时期,所生产的“红台湾茶碎茶”、“滇绿茶”、“红河云雾茶”等销往省内外,并通过外贸主渠道远销英、美等西方国家,成为红河县唯一出口创汇的产品。但是,从1990年起,特别是近几年来,红河县的茶叶生产出现了逐年滑坡的局面。到2002年,全县茶叶面积减少到16428亩,比历史最高年少8234亩。目前,红河县的茶叶生产现状是:东南部和中部茶区茶园老化,品种退化,粗放经营,产量低;全县只有20余个初制茶厂勉强维持加工生产毛绿茶,制茶工艺和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卖茶难,效益差,严重挫伤茶农积极性;出现大面积茶园荒芜和毁茶现象。而西北部某区(三村、垤玛、架车),受思茅地区墨江大力发展无性系生态有机茶园的影响,干部群众种茶积极性较高,兴起栽种热潮。

红河县茶叶产业出现滑坡、徘徊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对茶叶是开发山区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茶叶生产受到了冷落。茶叶是红河县高寒山区的骨干经济作物,对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有利于财政增收,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又有利于绿化荒山,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并且已成为极大多数山区农民乐意接受的一种经济作物。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近几年来我们似乎偏重于热区资源的开发,忽略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兼顾和传统产业的巩固发展,在资金的扶持投入、政策的倾斜、各项社会化服务等方面都不到位,放松了茶叶生产。

原因之二是种植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红河县茶园分布在12个乡、70余个行政村,种植分散,而且千亩以上连片种植的仅车古腊娘垤茶厂、架车扎垤茶厂两个片区,谈不上规模经营,不利于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茶农难以把握和预测市场,缺乏信息,盲目经营,与市场脱节。

原因之三是无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中介社会服务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既制约了生产,也影响了流通。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茶农(茶厂经营者)虽然有了生产自主权,可以多渠道销售,但多数茶农面对的还是集贸市场形式的初级市场或不同经济形式的茶叶收购站,缺少组织化的茶农不可能参与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

原因之四是缺人才、缺技术,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红河县缺乏茶叶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力量薄弱,茶农种茶、制茶水平不高,是造成茶叶生产成本过高、产量和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原因之五是茶区路、电不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差,加工机械设备陈旧,缺少深加工,附加值较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效益差。

(二)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大决策,县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做大生物资源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巩固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认识。

怎样巩固和发展红河县的茶叶产业,扭转茶叶生产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从当前红河县的实际出发,针对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依笔者之浅见,需要采取下列对策:

第一、突出重点,规模种植,抓好高优生态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按照改造与新植相结合的原则,红茶道河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应布局在垤玛、三村、车古、架车、洛恩和阿扎河等6个乡,这些地区地处冷凉山区,亚热带季风气候,茶树生长平稳,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茶叶品质优越。并且已有一定的茶业基础。发展规划面积3万亩,具体布局可划分为四个片区:一是垤玛、三村片区,以新植扩大面积为主,集中连片种植1.5万亩;二是架车、车古片区,依托车古茶厂、腊娘垤茶厂、摸垤茶厂和扎垤茶厂4个茶叶基地的辐射作用,以改造和新植相结合发展1万亩;三是阿扎河、洛恩片区,依托现有经营茶园基地,进行改植换种,改造低产、低效、低质茶园,淘汰劣质混杂品种,连片发展0.5万亩;四是零星种植分布区,以改造和巩固乐育尼美、然仁、甲寅老博等茶叶基地,小规模种植。

第二、大力推行茶业产业化,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整合经营,形成茶叶产销联合体,实施全行业发展战略。目前,红河县茶叶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差、管理水平低,又以初制品为核心组织生产和营销,而且各自为阵,互不联合,难以与省内外市场形成竞争。因此,必须打破红河县的目前茶叶经营方式,每个茶区加大扶持1—2户,形成小龙头企业,并在政府行为引导和自愿原则下,通过联合、兼并等各种形式,组建县内茶业集团或产销联合体,挂靠省内某一茶业集团公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生产、加工和营销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效益。

第三、实施“科技兴茶”战略,走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一是引进良种,建立无性繁殖良种基地,加快茶树无性良种的推广,提高优质品种、数量和规模。这是巩固和发展红河县茶叶产业的一项关键措施。二是认真组织实施茶农技术培训计划和“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工程”,全面推广“适当密植、合理修剪、深翻改土、园间覆盖、配量施肥、病虫防治、适时采摘”等技术措施。三是加强茶园基地企业水电路配套工程建设,引进和革新制茶工艺与设备,提高茶叶制作水平,使全县茶叶品质产生新的飞跃。

第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行多渠道投入扶持。一是积极争取省州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列入红河县重点扶持村项目资金扶持的主要产业之一,加大对各茶叶片区建设无性良种繁殖邯郸茶叶批发北宋茶叶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