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吕增耕

2021-03-07 13:10:29热度:166°C

吕增耕,男,1916年生,浙江省嵊州市人。出身贫寒,自幼在家牧牛,后考入免费的半工半读的农业学校。1936年毕业于浙江省金华实验农业学校农艺科。先入吴觉农创办的浙江茶叶改良场担任树栽培兼茶中训练班教师,又去方翰周筹办的婺源茶场、浮梁茶场、河口实验茶场参与筹建工作。1940年至福建崇安茶叶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台湾鱼池红茶试验场任技士,“二二八”事变后回浙江,1947年在杭州筹建之江机械精制茶厂,改变外销茶手工操作为机械制造,获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历任全国茶叶公司技术干部讲习班辅导员、绍兴红花推广大队越南区中队长、绍兴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绍兴茶厂工程师等职。

吕增耕从事茶叶研究已达60多年,在改进茶叶加工工序,提高茶叶质量方面多有贡献。

建国初期,绍兴地区改绿茶为红茶,由吕任中队长的茶改队在各村办起初制所,实行评青记分、合工合茶的集体制茶方法,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茶叶的困难。茶款按评青等级数量现款结算,茶农对茶改队非常信任,茶叶品质优良,可与祁红媲美。绍兴红茶精制厂建立后,按制茶机械流程装置茶机,并实行部分茶机联装,减少工场搬运,提高功效,创造了红茶制工、拣工全国同类型工时最低的新纪录。1953年,珠茶工场建立,吕改革手工制茶方式,减少茶叶炒重复,机械流程顺畅,工时节省,后制造珠茶各厂均采用此法。茶叶精制,最繁重的就是匀堆装箱工作。装箱以手工摇动,工人腰酸背痛,吕设计了装箱机与匀堆机,按筛号茶比例进茶,两层平面输送带送至装箱机贮藏斗,定量入箱,以震动轮震动茶箱,分量正确,省时省力,提高工效4倍。1956年时,茶叶烘干仍停留在烘笼、地灶用木炭烘茶的阶段,吕设计了铁质手拉百页烘干机,配以炉灶,较烘笼提高功效6倍,品质优良,烘干机造价低廉,解决了红茶初制烘干难题。1968年,吕参与研究成功珠茶炒干机。珠茶成型炒干的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三道工序,本来均靠手工操作。一个熟练工人,站在斜灶前,化费十五六个小时,才能炒干25市斤,如果技术不好,成圆率低,降低经济价值。经嵊州北山电机厂,三界茶厂,绍兴茶厂进一步研究,以曲轴装炒板,也能抄成圆茶,并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由省土产公司召开现场鉴定会议,该机较手工制超过1-2等,工效提高8-10倍,节约燃料三分之一,后在嵊县农机厂及鄞县樟水机电厂定点制造,供各地茶农采购,增加了珠茶产量,提高了茶农经济效益。

1976年退休后,帮助绍兴金属钣厂转为绍兴茶叶机械制造厂,专业制造初精制茶叶机械,使茶叶制造全程机械化。1985年,协助成立绍兴市产销服务公司,组织各县社队20多家,帮助提供制茶机械、制茶技工,以茶农生产的初制品加工成精茶出口,减少中间环节,使茶农增加收益。

1980年,吕增耕编写了《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吴觉农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

1993年,编著《中国茶树》,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阐述中国是茶树原产地,驳斥了原产地是印度的谬论。并搜集各省优良品种140多个。

由于吕增耕先生在茶叶生产研究方面的贡献,先后荣获绍兴市劳动模范、华东军政委员会贸易部贸易模范工作者奖章和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工作40年以上表彰状,其事迹编入《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鄞县樟水茶机厂誉之为白求恩式的战士,因该厂搞茶机试制,吕增耕三指受伤、一指成残,仍坚持工作至茶机出厂。1997年,吕增耕将茶叶研究及农业方面的书籍300余册,捐献给绍兴鲁迅图书馆,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上一篇 : 茶王风采

下一篇 : 茶人陈尊诗小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