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森:情系茶园报故土
2021-03-06 14:05:41热度:161°C
2021-03-06 14:05:41热度:161°C
七月的洪渡河,风光秀丽。
毛家畔的小丘陵岭上,2000多亩茶园绿浪般绵延开去。在这里,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活跃着王清森矫健的身影。他说:“有老板来发展茶产业,这是难得的好机会,动员好群众,服务好老板,发展好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有生之年想干的事……”
为了信念,他申请回乡
王清森今年53岁,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忠厚老实,新建乡的干部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老忠实”。他为人忠厚,1984年当选为当时葫芦村村长。当选村长的第二年,王清森就组织群众修路,在没有要国家一分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修通了新建到葫芦村5公里的通村公路。1986年,他被调到新建乡农技服务站,从事农业“五突破”工作,除了在水稻、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有建树外,1987年、1988年两年间,他在葫芦村的毛家畔发展了500多亩茶园,他工作出色,获得了省市县“五突破”工作先进个人奖,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组织上找他谈话,他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组织上把他调到当时的桥塘小乡任书记。那时,新建到桥塘没有通公路,王清森挑着被子来到桥塘,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群众修路,几个月的时间就修通了新建到桥塘4.5公里的公路,另外还修了两条共长8公里的村级公路。后来,王清森任过新建乡副乡长、副书记、乡人大主席,2000年至2004年任凤冈县蚕桑局副局长。
2005年1月,凤冈县蚕桑局因为改制,组织上找王清森谈话,准备把他调往县政协机关,但是王清森却向组织书面申请,要求调回新建乡,这事令他的妻子一时很不理解。谈及他回乡的原因,王清森似乎有很多心事涌上心头。1987年、1988年,他在老家发展的那500多亩茶园,这可是他和群众亲手栽下的,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做大规模,甚至有的茶园出现荒芜的情况,这些,一直是王清森的心病。“回家吧,发展茶产业是条出路”,王清森熟悉农业农村工作,他决定放弃留在县政协机关的机会,利于自己长期在新建工作人熟地熟的基础,为家乡办点实事,于是他书面申请要求回到新建乡。
乡干部成为公司“二老总”
2006年6月,新建乡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茶产业,引进了凤冈县嘉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负责人经过8次考察,决定在新建社区毛家畔集中成片发展,建立新建乡茶叶核心基地。自己回乡就是想发展茶叶,如今又来了公司,王清森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新建乡热情为客商服务,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后,为更好地服务客商,新建乡党政又决定委派王清森(主任科员)全职协助公司,群众称他为“二老总”。
由于前些年当地茶园经济效益不高,群众种茶积极性受到挫伤,如今要群众拿出土地集中发展,一些群众还认识不过来,王清森走遍了每个寨子,利用晚上的时间开了39场群众会,为群众反复做工作、算对比帐,以种玉米和栽茶叶作对比:一亩玉米一年才收入500多元,但是一亩茶园3年后就可收入2000元以上——根据他干活的体验和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每一笔帐他都算得清清楚楚。很多群众都心动了,纷纷以每年土70元/亩,田90元/亩的租金把土地转让给公司;当年的500多亩老茶园,以一亩800元至50元的价格转让给公司。
但是也有少数群众只看中眼前利益,觉得租金太低而不肯把土地转租出来。在大湾,一名姓朱的老人有3亩多地在茶园规划区,他死活都不愿把土地拿出来,王清森到他家做工作不少于10次,还叫老人的儿子给他做工作都没有效果。一有时间王清森就到老朱家,有几次,老人一看到王清森来,知道又是谈那事,悄悄从后门溜走了。王清森没有放弃,又多次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最终这位老人还是同意把土地拿出来种茶了。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2000余亩茶园得到顺利规划和发展。
用好每一分钱,老板农民两不亏
王清森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得公司老板的信任,老板把管理权交给了他。当地的农民把土地转租给公司,农民又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公司打工。松土、栽植、施肥,除草等等,一亩地到底要付多少工资才合适?为了既不亏公司,也不亏农民,他就自己首先试验,公正地评价出工资标准。比如说深翻一亩地,要花多少时间,要开多少工钱,他就自己翻了一亩,花了8个小时,定出工资标准35元。他核出来的工资精确到了几角几分。
前几天记者到茶园采访,碰上这么一件事,茶园基地上要安装物理杀虫灯,王清森通过自己劳动,得出了挖一个电杆洞5元,栽好一根电杆5元,一根电杆上下车劳务费1元的工资标准,有人悄悄对王清森说:“一根电杆上下车的工资为两元吧,反正是老板开钱。”王清森坚决不肯。“老板来发展产业,对于老板、政府和农民都是三家欢喜的事,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受组织委派来协助公司发展,要做到既要对得起老板,又要对得起农民,要让公司和农民和谐发展,共同搞好产业。”王清森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0多亩茶园,王清森一个人当然管不过来,老板又聘请了当地的5名群众协助管理,每人每月开工资500元。王清森与大家商量,制定了工作制度,每月只发400元,另外的100元留在年终发放,发放的钱与考核分挂钩。一次,管理人员朱克江因为老家在搞“四在农家”耽搁了一天,被扣了考核分两分。不管是粗活重活,王清森常常和大家一起干,但他从来不给自己计一分工资,他说他是国家干部,国家已经发工资给他了。
今年3月,县里为公司解决了20口茶水配套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王清森每天坚持在工地上,用的哪种水泥,用的什么石粉,他都很清楚,每一道工序他都在场。池子修好一口后,每缝下雨,他就打起伞、穿起水胶鞋来到茶区检查,看修好的池子能不能装住水。王清森说,国家和老板投入了那么多钱,要是工程质量不合格,产业发展的第一步都没走好,产业又怎么能发展。如今,这20口池子已修建完毕,每口池子都能蓄水,没有一口病池。
为产业,无怨无悔献心血
今年6月,王清森发现,茶园大面积出现了病虫害,王清森着急了,他四处找资料,看了许多茶叶病虫害防治的书,得出茶苗是得了“介壳虫”和“绿叶蝉”病。发展的是有机茶,就不能用高残留农药,但是,既能杀虫,又没有药物残留的药方他在书中一时还没有找到。他来到凤冈县城,跑遍了所有农药店,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良方,一家药店被他的精神感动,给了他几本科普书。他在一本叫做《绿亨农化》的书上终于找到了良方,一种叫住“啶高”的生物农药。这种农药是北京一家生物药厂生产的,王清森就委托这家药店为他少量定购了这种农药,经过试验,效果果然很好,王清森就大量定购了这种农药,治好了茶病,茶园又恢复了生长。
王清森住在新建街上,看护茶园是他每天必须做的事。他说:“每天只有天一亮,我就睡不着了,起床后就情不自禁的往茶园赶。”王清森的妻子说他是工作狂,每天早上6点过起床,吃了早饭就出门,有时中午饭也不回来吃,常常天黑才回家。街上离茶园有两公里的路程,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是步行到茶园、然后穿梭在茶园间,从这个丘块到那个山头,看着茶苗一天天生长、茶园在变绿,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公司老板见王清森非常辛苦,准备为他买一辆踏板摩托车,王清森谢绝了,他说走路习惯了,还可以锻炼身体呢。
王清森还为茶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王清森说,茶产业是一项稳定而长远的产业,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品牌,要统一品牌,首先要统一生产标准。现在公司通过土地转租与农民建立起“公司+基地”的形式,这对于茶业起步阶段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公司可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农民可以按公司的要求在基地上打工,便于茶园建设。等到茶园投产后,公司可以把茶园反租给农民,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一来可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劳动力,二来可以让公司与农民形成共同的利益联合体。
王清森畅想着,不久的日子,这片茶园将会成为洪渡河边一道靓丽的风景,到那时,穷山村会变成金窝窝,很多农民会揣着“绿色金子”过小康了,而他,始终无怨无悔地付出汗水与心血。
上一篇 : 晋茶诞生与山西种茶第一人
下一篇 :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品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