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茶业史话

2021-02-07 13:15:21热度:185°C

嵊州业,起源于汉晋时期。南北朝时,饮茶习俗已普及民间。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着南朝宋人刘敬步著《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八之出浙东以越州上(嵊州古属越州)。嵊州栽茶历史悠久,饮茶历史亦相当悠久。

宋《剡录》(1214年)载: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剡茶声,唐已著。日铸岭在嵊州市谷来镇边,时日铸茶茶区包括了嵊州的北山匹配区。李易《剡山诗》:云山献移佳茗,风潭绕古松,栽种也;趁时务撷茗,余力工捣楮,采摘也;丹顶山头气,茶炉竹外烟,烹试也。仲皎《赠剡僧秀蕴点茶成梅花诗》:未飞三白雪,却报一技春,吕茶也。公元1102年,在越之剡措茶事官司,其时,嵊州已成为主要产茶区之一。

明弘治十三年《大明会典》(1500年)载:绍兴府嵊县进贡机关报芽八斤,奏限谷雨十日,差解赴光禄寺交收。

明崇祯5年(1632年)詹景凤撰《明辨类函》载:食法:四方名茶,浙江则武林之龙井,绍兴之剡溪,金华之洞山。

清谈迁(1650年前后)撰《枣林杂俎》:茶,国家岁贡嵊县芽茶十八斤。《后学谈论》(清康熙《嵊县志》):会稽贡茶,以日铸名天下也,然一百二十七里,贡茶32斤,嵊县增到10斤,增额8斤,一邑供二邑之贡也。 据《中国茶经》(1992年)记载:唐至明:剡溪茶都列为名茶,到清朝,泉冈辉白被列为名茶。

1988年《嵊县志·大记事》载: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初年(嵊州)竹溪人钱登选创设茶厂于平水镇,以嵊茶精制,舶销海外。末年,(嵊州)谷来人黄林源设 利记 、 祥记 茶栈于双江溪,以购北山、南山、长乐等地毛茶,精制后销芡美。由于历史上嵊州交通不便,而设精制厂于水陆运输便利的绍兴县平水镇集散,当时以地命茶,故而以嵊为主产区的珠茶称平水茶。后称平炒青、平绿、平水珠茶。

泉冈辉白和珠茶的制作工作在清初由于珠茶出口而分道扬镶。泉冈辉白已畅销于泊浙沪,饮誉全国。三十年代泉冈辉白年产量约2500公斤,每公斤价在1.60元左右,比珠茶价高一倍以上。而珠茶也成为著名的外销绿茶。五十年代后期,泉冈闷青杀的杀青在绿茶地区进行推广,减少了杀青的红梗红叶和青张。

1935年11月,民国政府改革币制,县内市场银根厅缺,工商界资金周转失灵,农产品价格骤跌,农民受害尤深(1999年《嵊县志·大记事》),茶价由每公斤0.80元跌至0.40元。茶区毁茶种粮较为严重。

1937年元旦,在现嵊州市茶场成立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由吴觉农任场长,徐方干为技术主任,吕允福为总务主任。是年三月,设办茶叶专修班,从1937年至1939年,共培训四期,毕业生105名,先后分配浙江、安徽、四川、云南、上海、台湾等重点茶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

1941年,由于日寇封销航路,珠茶外销断绝,茶园大半荒芜毁弃,生产衰落。抗战胜利后恢复缓慢。1949年,全市茶园面积只剩2000余公顷,产茶1600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发展。1954年茶叶生产量达到2441.5吨,战友全省产量12%,为全国的4%。1958年至1960年翻新,由于搞大采秋冬茶、片叶下山,导致茶叶生产遭到人为破坏,1951年茶叶生产量聚降到785吨。以后逐年恢复,1971年突破2500吨,1980年突破5000吨,1984年初确定为全国珠茶出口基地县(市),1988年茶园面积10400公顷,生产量达9910吨,为历史最高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茶园面积为7400公顷,茶叶生产量8050吨。

泉冈辉白在搞战后寡有制作,建国后由于搞计划经济,嵊州所产珠茶,列入出口产品,泉冈辉白曾一度失传。1975年春,由农林局特产股和里东农技站指导挖掘,恢复试制,获得成功。

1985年,县林业局茶叶股承担嵊县名茶创制课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发名优茶。在三年创制过程中,共恢复和开发了名优茶如泉冈辉白、金钟茶、桂岩雾尖、舜皇云尖、奖山龙井、上坞山九峰茶、宣家岗茶、麦饭石茶等21种,名优茶从2.25吨增加到45.28吨。1987年冬,通过绍兴市市级鉴定。从此,全市名优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6年全市名优茶产量达到1500吨,产值9000万元。1997年生产量2050吨,产值1.23亿元,名列全省前茅。获得省级名茶证书的有泉冈辉白、金钟茶;获省一类名茶有桂岩雾尖、麦饭石龙井;舜皇云尖在 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名茶新秀,获铜牌奖;桂岩雾尖、泉冈辉白在1995年第二届博览会分别获金、银奖;1981年,天坛牌特级珠茶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8月,天坛牌特级珠茶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得金质奖。1996年7月,嵊州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茶叶浸出森舟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