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如此诚意

2020-12-27 11:12:59热度:196°C

  对于茶,对于普洱,对于古树普洱茶,对于雨林古茶坊,其实我都陌生得很。但与《岁华》的偶然结缘,带给了我不寻常的惊喜和收获。

  最初,收到《岁华》时,我心中直犯嘀咕。产品说明书看过不少,那广告气息是扑面而来的。那么,《岁华》这么厚厚的一部,编者要经过怎样的搜肠挂肚?

  一页页翻下来,我为自己的不经意和无知而汗颜。

  灰白色的外壳,略带粗糙略显陈旧的本色纸张,如同一盒外表淡淡而内蕴久远的雨林古树茶饼。没有渲染的色彩,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是《岁华——2014雨林产品文化诠解》,徐海滨编,一幅小小的古茶树森林简笔画,那是编者的品味和追求,与时下流行的有着光滑流畅精致的外壳、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手册截然不同。翻了翻,空气中慢慢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书香,我有些纳闷,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书香?后来,问了南墨老师,确定了,是把茶香浓缩到了书页中,印刷工艺的繁简我不懂,但是,这份品味与用心,已让人感动。

  而书中的产品介绍和文章,一篇篇读下来,感动渐深渐浓。

  如序言中朱勇先生说的“我不想要华而不实的文章,我要的是能准确传递这款茶的真实口感,以及这款茶背后的故事和文字。”没有鼓吹,没有豪言壮语,所有的文章出于作者的诚心和细微的感受。

  如主编徐海滨先生说的“倘若有若干真实处,则是你自己的感情和印象的真实。”

  书中一个个与茶相遇相知的故事,印证着雨林古茶文化的真诚和品味,没有寻常的产品宣传的一丝矫情,难能可贵。我想,这有茶文化独特的蕴含赋予了品茶人安静的等待和饮缀,更有雨林古树茶衬托出的品味的高雅,让我在这现代网络的快餐文化里,寻思着,喝一杯古树茶,让我微博微信文化下不知觉的浮躁中渐渐沉静。

  《变与不变》中,作者说到“贤藏”,厚重里,多了一骨子沉静的从容,惊喜于它的变化,又感动于它的某些没有变化。茶如人生,作者转而想到“时间会改变任何东西,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只能怀抱希望。记得这当下,不要轻易缅怀过往。打磨过棱角,才能与这世界和平共处。但我愿,初心犹在。”我想,在茶与书的滋养里,才能生长出这样玲珑剔透的心吧。

  《岁华》一书,让我了解了古树茶的滋味以外的深刻意义。《雨林,缔造这个时代的古茶传奇》一文中,说到古树茶的制作手艺,古茶采摘“一芽二叶”,布袋运输可避免损耗,手工杀青揉捻,竹篾均匀日光摊晾,无机心,承袭古法,自然之道等。在后面的文字里,我进一步得知,手工杀青揉捻几字的厚重,茶农的手,无数次翻动滚烫的叶子,经常被茶叶烧伤或烫焦。“被茶叶烧伤或烫焦”几字,瞬间有些刺着了我,心疼这些茶农的伤痛,明白,任何一个有志于做出至真至纯产品的企业的背后,有着无数的付出和艰辛。

  《后记》里,更有些文字与我共鸣。文字很朴实,说出了我所有的疑惑和心路历程。文中说到,作者在旁人眼里是被“雨林”洗脑了,外界对“雨林”的“妖魔化”理解等等。我想,《岁华》就是迎着这样一股不解之风应运而生的吧。读完此书,疑惑顿消。因为,有些文字,也许你读出了广告和宣传的味道,一笑置之,无须在意,而有种文字,蕴含诚心,越品越醇,如同普洱,缓缓地沉醉其间。

  当普洱在如今网络和媒体里不时映入眼帘,我看着,因为与《普洱世界》微刊的结缘,对它,多了一份亲近,却不知它与其他名茶有何不茶叶可以去除黑色素吗同。有一个深冬的夜晚,在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里,不时跳出的“普洱”字眼,感悟出了些普洱的历史和厚重,有待我更多的敬意。中国的普洱,云南的普洱在丝绸之路上,就已闻名遐迩,俨然,已是世界的普洱。

  据说,普洱越陈越香,而雨林古茶是普洱里的珍珠,我想,普洱也好,《岁华》也好,“雨林”也罢,如同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又饱含乐趣和希望、能在历史的时光里熠熠发光的路。现在,已在路上。走上这条路,雨林这个团队付出的不是寻常的努力,在这个效益和经济挂帅的当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普洱的后面,是一颗颗向善向美向暖的心。这,是《岁华》呈现给我的。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是《岁华》书名的由头,颇有历史文化感。起初,我有些不解,通篇说的都是茶的故事啊。合上此书,我仿佛明白:《岁华》、“雨林”和普洱的后面,是厚重的文化,是深沉的历史。泡上一壶古树茶,翻着一本好书,对于外界的纷扰,多了份从容面对勇气和宽容,美好,从这里出发;历史,从这里延续。当年的那条丝绸之路,没有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