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普洱的艺术空间

2020-12-27 11:00:27热度:125°C

  绝版普洱的艺术空间

  文/黄雁

  艺术是艺术家的宗教,而艺术家本身就是艺术。作为饮品,普洱是艺术的,作为地名,普洱也是艺术的。在普洱,本土艺术家将生活艺术化了,将艺术艺术化了。他们的工作室,就像像他们生活的城市一样,曼妙而充满创意。

  古道博刻:发现彼此的存在

  晨雾漂浮中,我驱车行驶在普洱市刚竣工不久的洗马河旅游环线上。不一会儿,在路的下方,一片水光清洌的鱼塘边,我看见了那幢奇怪的房子,婆娑的竹林掩不住它独特的身姿,满眼绿意间,大块钢板焊接成的红酒桶造型的屋顶突兀而出。这里就是画家贺昆的工作室——“古道博刻”。

  门的中央镶嵌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来访者请打铃。依着提示摇响门铃,就在大门启开的顷刻间,惊喜扑面而来:红砖铺就的甬道边、错落有致的石梯旁、在每一个视角的见与不见之处,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旺盛的野芭蕉在风中摇曳着宽大的叶片,火红的三角梅摆动着缀满花朵的发辫,碧青的茶树尽情吐芽,金黄的凌霄花潇洒绽放,还有热带丛林中的精灵:绿孔雀、白鹦鹉、大嘴鹩哥,所有这一切与简约的木凉亭、粗燥的红泥墙、绿影绰约的玻璃房、浸透着草根情节的青瓦顶、以及狂放不拘的钢板屋顶造型混搭成了一幅举世无双的绝版,一如贺昆自己的画作,灵动、和谐间更闪烁着让人惊叹不已的个性色彩。
\

  慢慢地走近这所大宅子,我更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所将艺术的细节渗透进骨子里的建筑,每一节阶梯、每一个门把、每一段扶手、每一面墙体……它们隐逸、超凡脱俗,当那些杂木干、旧钢管的建筑脚手架功能完成之后,创意无限的主人便让它们摇身一变,点石成金地使之成为了承载着丰富艺术功能的个性化细节。

  我和贺昆二十几年前就相识,青春年少时,我们曾一起在思茅老客运站的大厅里跳交谊舞。那时,我们几个女孩留着清一色的超短发,记得有一次贺昆摇着头撇着嘴对我们几个说:“女孩生来就该留长发的。”弄得我们很无语。后来,那个喜欢长发少女的贺昆便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一直听说他很有闯劲,很牛,最终成了一位职业画家,并不断地获各种大奖。还在英国办画展、讲学,作品被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直到今天,贺昆和他的绝版木刻已然享誉中外,更成为了普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

  在贺昆的引领下,我细致地品读了“古道博刻”。这所建筑由多个主要空间构成:客厅实际上是一个大茶室,原始的大板作茶桌,一段原木一劈两半,半靠半坐。来这里喝茶聊天的人还能够品尝到画家自己压制的私房茶。作品陈列馆占地约400平米,展示着贺昆不同时期的两百多幅作品。工作室是画家布局较为随意的地方,高大的画梯、精巧的画架、眼花缭乱的颜料、半成品的画板,让人仰慕不已。此外,还有多媒体视听间、棋牌室、户外茶吧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最高层有四间客房,每间客房宽敞的大窗户都可以将四围的美景尽收眼底。

  参观完毕,我们回到茶室里闲聊,这时,屋外一片嘈杂的人声响起,我随贺昆走到屋外,只见一群时尚的青年男女,操着一口地道的昆明腔,好奇地涌了进来。原来,这是一个自驾游团队,路过这幢奇怪的建筑,大家便开始竞猜,有人说是农家,有人说是茶厂,最后忍不住进来看个究竟。在一串串惊叹声中,这群人不停地拍照。

  看着眼前欣喜若狂的不速之客,我想起贺昆方才说的话:“我想通过这里告诉别人,或提醒人们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让古道博刻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空间,让观众能介入我的艺术领域,既发现了我的存在,也发现了他的存在——客人兴奋不已的原因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审美天性,而我,启迪并帮助他们发现了他们自己的审美天性。”

  “马圈”,创意梦工厂

  “马圈”是画家马力对自己工作室的戏称。

  仲夏的一个午后,水晶般的雨帘将传说中的“马圈”笼罩在其中,“马圈”门口一片宁静。那辆门上喷绘着中国地图的越野车安静地停着,它的后面是一辆已经淡出这个时代的墨绿色邮政载重自行车,车尾铁牌赫然上书:“走牛B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俩车都是画家马力的坐骑,此刻,它们静静地停泊在雨中,这表明喜欢远足的马力既没有驾车出国,也没有骑车出行——他或许正在“马圈”里潜心地创作。

  推开虚掩着的门,一缕缕栀子花的芳香牵引着我,“马圈”里午后时光中的惊艳一一呈现在眼前:近300平米的空间被分割成几个功能区,作品陈列区、工作区、会客区、休闲区。所有区域功能分明却又浑然一体,承接这些区域的是那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门类、不同工艺的藏品。

  酷爱收藏的马力,眼光往往和常人不一样。他很重视藏品时间的连线,各种款式、各个生产年代的打字机、照相机、留声机等等应有尽有。他收藏的油灯,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

  作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私人会所,“马圈”里常常是高朋满座。会客区宽大的茶桌上,总有栀子花在盛开,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栀子花香已成为“马圈”夏日里的独特气息。

  马力对生活充满激情,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开着越野车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游历东南亚。旅途中除了写生、拍照之外,就是寻找和发现各种民间工艺品。事实上,他已经完完全全将自己的生活艺术化,将自己的艺术生活化了。这种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被浓缩在“马圈”里每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细节里:废弃的大小铁铲一经改造,变成了造型生动的甲虫,装饰了庭院里的墙壁;纺织鸟的草窝成了屋檐独特的风景;空了的蜂巢被悬挂起来,成为了别致的灯罩;干枯的树枝是独特而实用的衣架……有一天,爱上喝咖啡的马力发现,咖啡滴到纸上渐渐氤氲开来的效果有着特别的感觉,咖啡的颜色与怀旧的情调非常吻合,于是他尝试着用普洱小粒咖啡作为绘画的颜料,就这样,一个偶然的生活细节成就了画家马力的又一种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

  现在,“马圈”又多了许多新作,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咖啡色鲜活地演绎着一个古镇、一条老街、一所老宅子,以及在粗线条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无法领略到的那些精致的老风情。

  如是真在这样的“马圈”里当一匹马儿,那会是何等的惬意与快活!

  阿骚和他的“19库”

  张晓春是在普洱土生土长的,他的绝版木刻也如他本人一样,是从普洱这块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他的工作室名字很酷,叫“19库”。

  性格温良、为人敦厚的张晓春从不介意朋友们叫他“阿骚”。他认为,“骚”在他这里并不是贬义,而是对他隐逸在心的那一腔才情的认可。

  在普洱师专艺术系任教的阿骚,工作室就设在学校学苑花园内。他买下专家楼的四个车库建成了新的工作室,并将其命名为“19库”。这些车库的开间大,层高达3米多,这给阿骚的创意留足了空间。工作室布局精巧,空间合理,创意独特。在装修设计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灵活运用,显得雅致而又大气。

  阿骚的收藏大多是一些工艺人像,木质的、陶质的、铜铸铁打的,质地不一,造型各异。在工作间与会客室的隔断装饰格里陈设着一组陶制人物,人物的姿态包括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各个重要环节——春耕夏锄,秋收冬储,蒙童颂书,男耕女织。

  阿骚的作品大都也是人物画,他认为,人物更能将人类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他刻画人物时注重运动的节律,常常用象征的手法突出生命意识,在追求戏剧性与细节的同时,更好地突出其象征意义。曾经在市歌舞团当过专业灯光舞美师的他,将舞台灯光的元素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作品中,也运用到了工作室的装修效果里。所以,如果要到19库,最好的时段就是晚上。

  阿骚感慨:“当越过眼前的景致回到身后‘当代生活’的尴尬,我感到了时间对生命的摧残以及来自外界的种种威胁和诱惑,不知哪一天,哪一月,会将这凡野间的风情和每一个梦想弄得灰飞烟灭……”

  这种意识,让阿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在刻板上的组合,减去了诗性的风情,选择具体时间中的各种人物,把他们静穆地摆放在同一个空间。来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