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访读书楼主杨炳祯法官

2020-12-26 11:40:45热度:139°C

  紫砂壶艺鉴赏

  一、前言——

  陶都宜卖散茶和茶叶包装兴——水土宜陶,砂壶宜茶

  紫砂壶受肯定的几项优点

  A砂胎的宜茶、宜人性

  B壶经久用,入手可鉴

  C注茶越宿不馊

  D透气结构

  E冷热急变性佳

  F可塑性佳,干燥收缩比小,工艺性强

  G心理层次高——贴心的、互动的日用器

  ◎原料的质量与生产工艺

  ◎ 寸柄之壶,盈握之杯,珍同拱璧,贵如金玉

  二、如何选择一把贴心好壶

  A容量适合己用

  B口盖设计合理,茶叶进出方便

  C端拿顺手,置水前后的差异

  D出水流畅有力不歪斜,断水明快俐落不涎水

  E工艺水准:1.一分钱未必一分货

  2.圆盖顺转,方盖、筋纹通转。气孔顺畅

  3.三点成一线,壶把、壶钮垂直不歪斜

  4.壶面修整干净,内壁收束俐落,落款端正,深浅合宜

  F胎土纯正,火候得宜

  G慎选真爱,切忌冲动

  三、名壶何价——实用?—收藏?—投资?

  A档次分类——1.一般商品壶 2.中低档「名」家壶 3.高档名家壶 4.超高档名家壶

  B年代分类——1.古壶:清末以前

  2.老壶:清末至民初(五○年代以前)

  3.早期壶:近代(五○年代以后至八○年代初)

  4.现代壶:八○年代以后迄今

  四、紫砂壶的使用与养壶

  A新壶的处理——水煮勤刷去腊,茶汤煮沸去土味,疏通气孔、流孔

  B老壶的处理——漂白水热泡去污渍,茶汤煮沸去异味,刷洗检视裂补处,回窑

  C养壶之道——古法、今法、偏方

  养壶养性,人器互动;顺其自然莫求速成;

  茶渍拂净,注意死角;

  内外秉修,不事二茶,卫生第一

  D补壶——一失手成千古恨,最不情愿下的最佳选择

  五、紫砂壶的收藏与真伪

  A名家未必皆名作,名作也未必出自名家

  B藏壶守则1.戒急用忍2.选店、选人、再选壶

  3.努力作功课 4.多看、多听、多问、多上手

  C增值铁律:真、精、稀

  D假作真时真亦假——江湖手段

  1. 自由心证,自求多福2.心存歹念,恶意蒙骗

  2. 挂羊头卖狗肉 4.善意的错误 5.保证书与保证输

  E遇见100%的假壶——假壶档次100%—70%—40%—10%

  六、紫砂市场现况

  A宜兴及大陆——紫砂工场(1955)—紫砂工艺厂(1958)—小作坊、工作室(1997)

  B香港及东南亚——六、七○年代—八○年代—九○年代—九○年代末

  C台湾——六、七○年代(发轫期)—八○年代(起飞期)—九○年代(狂飙至重挫)

  九○年代末(盘整与疗伤)

  七、拍卖市场——

  佳士得、苏富比、景熏楼——香港—台湾—大陆-欧洲

  八、文化出版

  A古籍——《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阳羡陶人》《阳羡砂壶图考》

  B大陆—理论、陶人作品集——官方出版

  C香港—商品型录、藏品集、研究——业者、茶具文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D台湾—商品型录、店家或收藏家藏品集录、陶人列传、工具书——业者、唐人工艺出版

  E杂志—茶与艺术、壶中天地、茶与壶、鉴赏、茗壶话茶

  紫玉金砂——茶陶文化vs古美术———茶文化VS陶文化理性与感性——访读书楼主杨炳祯法官 (1)

  文'图/台北 黄健亮

  初闻「杨法官」的藏名,约莫在十余年前。

  这十年来,认知中的杨法官从「紫砂收藏家」陆续增为「古玉收藏家」、「铜炉收藏家」、「台北美食家」……,直到拜访了他的「读书楼」才知道,原来他的古董书籍也是汗牛充栋的,原来他的音乐品味也是发烧级的,原来……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法律是刚正不阿的,是黑白分明的,是一丝不苟的,惟有如此,才能藉以裁夺人世间的爱恨情欲所生的纠葛,所以法官应是十足理性的。不同的是,杨炳祯这位法官收藏家特别拥有一份感性与知性,而这个面相,需得在一灯如豆,茶香四溢的茶桌前才能识得。古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书上学问,可在杨炳祯身上充分印证。

  由于工作压力甚大,杨炳祯相当重视休闲的品质与精神的放松调适。他在住家附近的静巷里,布置了舒适雅致的「读书楼」,一方面作为历年收藏品的藏宝阁;另方面也是杨炳祯公余之暇,调剂身心的重要所在。最近他特别空出前厅,摆上一台乒乓球桌,作为自己与同好们交流、运动健身之用。的确,人生就像是手机的电池般,偶而也要放放电,若一味地耗电、充电,只知勇猛精进,忘了韬光养晦,那只怕行不长久。

  坐读杨炳祯的书房,必然是一种享受。桌子是明式案桌,椅子是清代官帽椅,四壁则是来自世界各国,包罗各类古董文物的专册,有许多还是价值不菲的绝版套书。这样不惜成本,购书藏书读书的收藏家其实是不多见的,尤其是紫砂壶的收藏者往往宁可将大把金钱花在买「壶」上头,当作「交学费」,而不愿花小钱买书来充实自己。

  重质不重量

  谈起紫砂收藏,杨炳祯虽然起步的早,但目前手边的古壶却不算多,约莫只有二十件,难得的是,这里面大部份都是甚有来历的精品,显见杨炳祯「重质不重量」的收藏风格。另一特色为,杨炳祯并不排斥有破损瑕疵的壶,他谦称:「我喜欢的壶当然不少,但财力有限买不起完整的好壶,只好收些破壶过过瘾了。」

  一件古壶历经百年沧桑,纵有破损也不减其历史价值,反倒是价格大有弹性,让真心爱壶的人得尝心愿。

  其实,早年杨炳祯收的紫砂壶并不算少,并因此而广为砂壶界喜闻乐道,后来在另一个机缘中,他将大部份藏壶让与某私人博物馆,只留下几件难以割舍的老壶。随后他开始了铜炉的收藏,民国82年初,收炉卓然有成的杨炳祯在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金玉青烟——明清铜炉特展」,轰动一时,而铜炉也成为他最负盛名的典藏品类。

  平心而论,目前杨炳祯的藏壶虽不多,却是笔者有限阅历中,藏壶水平甚高的少数藏家之一。也正因杨炳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收藏经历,他对于紫砂壶的鉴别与评赏特别有着独到的看法。例如,基于对古人、古物的尊重态度,杨炳祯并不赞成将古壶回窑复烧,因为这种业界常对窑烧欠火的古壶所作的「弥补」行为,虽然可以解决「吐黑」的问题,并获得较高频的胎质,但反而破坏了古代的土胎结构、呈色以及窑火记录,正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更何况回窑复烧仍有一定的风险,对古壶的保存甚具威胁。杨炳祯认为,就像对刑案现场应保持完整一样,冻结在历史某一个时空点的「物证」绝对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后人是不宜擅加破坏的。

  人文色彩让紫砂具有魅力

  一般说来,古董收藏界多认为紫砂壶的历史相对浅短,传世品有限,且真伪难辨,因此并不把其视为收藏主流之一。对此,博览古物的杨炳祯并不认同,「因为,古董文物的收藏价值不能单由年代来左右,否则路边任拣一块石头都是亿万年,都比故宫所有的文物还久远,」杨炳祯补充道:「紫砂壶的历史虽只有五百年,但它拥有丰富的人文色彩,让人很有亲切感,这就具备了一种『魅力』,有魅力的古董当然值得收藏。」至于紫

  紫泥新韵--宜兴

  九、未来发展——

  各取所需,多元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