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的普洱茶传奇(六)

2020-12-26 11:28:08热度:159°C


  玉昆此去京城考试,即考中了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进士,在翰林院供职,做了仕讲、侍读学士(后又做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专职教授过同治皇帝),玉昆在京城步入上流社会的圈子。清朝自乾隆皇帝以来,宫廷和上流社会都盛行喝普洱茶,上品的普洱茶受到人们的追捧。而玉昆在家里即养成了喝普洱茶的习惯,自己也带了普洱茶到京城。一天,玉昆在给同治上课,课间休息时,玉昆从自己带了的茶壶中倒出一杯茶水,引起了同治的注意:只见那茶水如宝石般透红,色泽明亮。同治也还是个好奇心重的少年,问起老师此茶产自何处?玉昆便答道:此乃自己家乡滇南无量山所产之普洱茶——名叫“一碗水”。同治即打开老师的紫砂茶壶看那上面的茶叶:是大叶古茶,呈深褐色,想不到的是此种颜色的茶泡出来的茶水竟然会是那么好看的宝石红!正在这时,慈禧太后来了,原来太后是要来看同治的功课,专门来到上书房,看到同治在翻弄茶壶,便问这是怎么回事?同治回答说是老师从家乡带来的普洱茶,颇有特色。太后即命身旁的太监倒了一盅茶,把茶水端过来一看,果然与众不同。太后便问起茶产地的情况,玉昆简明扼要的讲了家乡无量山乃普洱茶原产地之一,所产普洱茶在东南亚及国内的川藏地区小有名气,太后听了很感兴趣,吩咐太师第二天来上课时将那唤做“一碗水”的普洱茶带来看,太后并问了同治功课的情况,玉昆如实秉报:同治帝资质聪慧,课业还不错,但有时贪玩,功夫还不到家。太后吩咐一定要对同治的功课从严要求,否则以后怎么管理江山社稷等。玉昆一一答应。

  第二日,玉昆上课时带来了那一饼“一碗水”的青饼,把它交给了同治帝,告诉同治这茶饼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如果存放时间越长,它的口味将更加独特。帝命随身太监收好。这一日,同治让老师特别为他讲了普洱茶的历史及制作方法,帝对普洱茶马背上自然发酵的这一细节格外关注,与老师探讨起普洱茶口味的问题,认为那古朴纯正的口味,可能与它自然发酵的这一特点分不开。于是同治对老师道:普洱茶乃大自然对滇南人民之馈赠。老师道:皇上所言极是,普洱茶可以说是上天对勤苦的滇南人民的回报。于是,老师与同治谈起了饮茶名家汉代的杨雄和司马相如,以及唐代士人的以茶点会友,称“茶会”、“茶宴”、“汤社”。宋代的文人则流行斗茶,斗茶也称“茗战”,是文人集体品评茶优劣的游戏。同治对斗茶颇感兴趣,老师又介绍了北宋名人范仲淹《斗茶歌》中的部分: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老师还比试了斗茶的动作,同治问道:斗茶输了如同降将,有那么严重!老师道:斗茶如闯阵,过不了关胶布兰茶叶的功效者,自然败下阵来,输者自觉没脸面,其羞耻也和降将差不离。最后,老师还提到著名的“吴中四杰”: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皆喜爱饮茶,文、唐二人有多幅茶画流行于世。这些茶人轶事引起同治帝的关注,同治即吩咐第二日要将皇宫中所藏之茶画找出来看。茶为“国饮”,文人很重视其中蕴藏的文化,皇上也不例外。就这样,玉昆和他所带来的无量山普洱茶在宫庭一下子声名远扬,找他品鉴普洱茶的人很多,大家都想看看来自无量山的普洱茶,可惜玉昆带来的茶不多,他把从家乡带来的普洱茶分与了几位大学士,他们都是同治帝的老师。又把剩下的那点一碗水分了些与翁同和。

  且说玉昆在仕途上的顺利,更加让他思念家乡及亲人。早在玉昆考中进士的第三年春,就派山宝回家,一来是接家眷进京,二来是到一碗水去接恩人冯一山一家。可是山宝到了一碗水后,发现石头房人去屋空,没有找到那爷孙俩,向旁边的人家打听,只听说老人上山时摔伤了腿,早已被茶花的父母接走了,山宝又赶到芹菜塘去找,有人说这家人生意做得不错,已搬到县城里去了,山宝马不停蹄来到景东县城问,城里人说这家人在年初就搬到普洱去了,山宝灰心至极,又托人下去打听,可回来的人说没有这样的一家人,山宝还是没有放弃,只要有人去威远、普洱一线,他就请人去打听冯家人的下落,最终都没有结果。山宝在家休整了十来天,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月底,天气转暖,自带着二婶,两个侄儿上京城了。

  妻儿的到来,让玉昆喜出望外,可一听山宝说一山老人一家没有找到,多方打听也没有消息时,玉昆感到格外怅惘。尤其在皓月当空的晚上,玉昆常常对着自己面前的那一盅普洱茶,思想已飞回那如圣哲般的巍巍无量山,眼前经常出现一山老人那温和、慈祥的面容,和茶花那可爱的笑脸。“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孟德诗道出我心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山一家对自己可是有救命之恩哟,可这报恩要等到什么时候?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可是答应过茶花要带他们爷孙俩到京城的。想到这,耳旁似乎又响起一山老人的话:玉昆,你可要为我们无量山人争气,做一个清官啊。想到这,玉昆长叹一声,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做个好官、清官,为无量山人争光,并以此来报答像冯一山一样对自己有恩之人。
刘洪源 于2007年1月22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