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茶叶生意红火,钱币不够流通,中国丝茶银行发行了代茶币应急。1925年,“中国丝茶银行”发行有5元的代茶币,印刷精美,红黄色,镂空花边,4个角印有“伍”字。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据记载,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当时就有一种纸做的叫做“飞钱”的票证,开始在商人中流通使用,这就是原始的纸币雏形。北宋初年,四川地区16家巨商联合起来发行一种兑换券,称为“交子”,以代替笨重的铁钱,使用性质同存款收据相近,可兑现也可流通。自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直到现在,我国发行了数以万计的纸币。而这些纸币与茶人茶事关系密切,形成了特殊的中国纸币茶文化。 丝茶银行代茶币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水陆码头,便于商业贸易往来。早在18世纪,南方的茶叶就通过水陆运到天津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茶叶批发商相继拥向天津贩茶,对天津茶业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茶叶经营店增多。 由于茶叶生意红火,钱币不够流通,中国丝茶银行发行了代茶币应急。1925年,“中国丝茶银行”发行有5元的代茶币,印刷精美,红黄色,镂空花边,4个角印有“伍”字。上面自右至左横印“中国丝茶银行”6个字。当中是扁椭圆形的采茶图,左右两旁均竖写“伍圆”字样,外加灰色镂空花边,再在两旁各竖写“天津”两字。“采茶图”下面自右至左横写“凭票即付国币伍圆”8字,再下面自右而左横印“中华民国十四年”7字。 “协升昌”号茶庄票 1928年,福建福安发行茶庄票。东昆村发行的“协升昌”号茶庄票,又叫“协升昌”字号票。“协升昌”是由东昆村两位姓郑的兄弟合资开的大茶庄,取兄郑兆升的“升”字,及其弟郑兆昌的“昌”字,合起来称“协升昌”茶庄。其茶庄票发行种类不详,已发现面额为“叁角”和“伍角”两种。以伍角为例,纵17.3厘米,横8.3厘米,直版式黄、蓝、黑3色套印。正面横书“福安东昆”。正中竖印“凭票支大洋伍角正”8字,下面为5枚壹角银币重叠排列的图案,再下面印有“福州总督口文印局代印”字样。左右两旁分别直书“民国十七年一月五日票”和“整拾角换通用大洋壹圆”。 1934年是闽东苏区的鼎盛时期,建立了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分别成立了福霞、福寿、安福、安德、宁寿5个县苏维埃政府。闽东苏维埃政府还曾印发了“5分”至“1元”的钞票、代用票和兑换券,繁荣苏区市场。当时东昆村属于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征用已停止使用的“协升昌”号茶庄票,在票面的右边加盖“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兑”11个字,并作为“钞票”使用。现藏福建省博物馆。 “怡和茶号”代用纸币 1932年,安徽省祁西高塘“怡和茶号”印制了两种代用纸币。面值分别为壹元和伍元。壹元券高8.5厘米,宽14厘米。正面白底,褐饰,褐字。上为茶号名称“怡和祥茶号”,接着是地址“祁西高塘”,中为“宝一个小包茶叶装几两茶叶塔风景图”。下为年代“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下面中间为“凭票如期即兑大洋壹元”字样。两旁分别写“认票不认人”和“不准挂失票”。“宝塔风景图”两旁印有“壹元”字样,券的4个角,分别写“怡和祥号”4个字,伍元券高9.3厘米,宽18厘米。正面黄底、红饰、黑字。其图饰、文字除面值外,同于壹元券。两种券的背面,壹元券为白底黑饰黑字,伍元券为白底绿饰绿字。安徽省祁西高塘“怡和茶号”印制了两种代用纸币,显然是因茶叶旺季收购茶叶时资金不足,作为调剂之用。 钞票公司茶市流通券 大概是因抗日战争时期,辅币不足,影响流通,“中国钞票公司”曾印制有茶流通券,种类未详。以壹元的为例,原件高7.8厘米;长13.5厘米,正面白底紫饰紫字。正面花饰中四角为空心“壹”字,上为空心字“福宏鼎茶业公司”。中间两侧有“婺源”字样。说明为加强纸币流通,国家同意茶商发行流通券。再有花饰中空心字“壹元”字样。中心圆形花饰中四周为空心字“茶市流通”4字,中为空心字“券”字。读起来就是“茶市流通券”。下方为“赣、皖、苏、浙、闽、湘、鄂”7个字,说明该流通券的使用范围可达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和湖北7个省份。再下面有“每壹张兑大洋壹元”字样。下方花饰标有“中国钞票公司印”7字。反面花饰中四角为空心“1”字,上下方均有“茶市流通券”英文,中间有“茶市流通券”的隐纹,两侧为花体“1”字。中为马驭古籍涉河图,上方两侧还有此券的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