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演变及欣赏

2020-12-25 17:00:19热度:169°C

  明代宜兴陶人欧子明创建的欧窑,继承了宋代哥窑的纹片、官窑的青色和钧窑的紫彩。欧窑出品大都是紫砂做胎,故胎为紫黑色,制作以瓶、盆、钵、盂等器为主,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所谓“五色皆备”。

  中国文人历来对陶瓷茶具情有独钟。诗人相遇,以酒相待;文人相交,以茶代酒。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宋,斗茶最佳者,黑釉茶盏。而明以后,泡茶最佳者,紫砂壶也。

  关于茶具历史,西汉王褒最早在《僮约》里谈及烹茶之器具:“烹茶之具,已而盖藏。”汉代典型的茶具,陶瓷史上少有记载。但笔者藏有一件汉陶茶壶,壶嘴为长方水槽型。三国时才出现“盏”,即“茶盏”、“茶碗”,笔者藏有南北朝流行的越窑青釉连托茶盏,即茶盏与茶托连釉烧成的茶具器物。也有学者研究把此类连托茶盏,称之为捣碎茶叶之器物。唐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唐代茶盏亦称“瓯”,南方以“越瓯”为上,即越窑茶盏。北方以“类银似雪”的唐邢窑盏为上,这凸现出当时瓷业界“南青北白”的格局。

  唐朝,饮茶之风流行,唐人还把茶壶称之为“注子”,意指茶水从壶嘴里注出来。茶壶壶嘴的发明其实最早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陶壶,一种模仿男性器型的陶器。唐朝后期唐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把整个茶壶柄去掉,整个器型如“茗瓶”,因没有捉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做“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源于唐人把茶壶称作“注子”。

  宋朝茶叶科学 版面费,斗茶之风盛行,最有名的斗茶器具是建窑、吉州窑黑釉茶盏。斗茶规则是看谁茶汤泛起的白色的泡沫消失得慢,而漆黑且釉面肥腴的建窑黑釉茶盏,是最好的斗茶器具,留下的茶汤泡沫痕迹清晰可见,最易分出胜负。元朝,青花瓷茶具虽声名鹊起,但外观漂亮的瓷质茶具,饮茶趣味及文化内涵终究逊色于紫砂陶茶具。

  据《紫砂壶全书》介绍:宜兴羊角山古窑址早期紫砂和欧窑器的发现,是解决紫砂创始年代的重要物证。经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鉴定,这座紫砂古窑的年代可能提早到北宋而盛于南宋。早在宋代,宜兴均窑出品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长颈瓶是可参考珍宝。均窑是宜兴古代名窑之一,窑以“均”为名,是因为这种窑开始筑于均山的缘故。而钧窑、汝窑都是北宋的名窑,钧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这个地方有“钧台”,因名“钧窑”。这解决了古陶瓷收藏界谈起宋五大名钧窑之时,常把“钧”窑写成“均”窑,“钧”、“均”不分,一直令笔者疑惑。实际上,钧窑是河南禹县之名窑,均窑是江苏宜兴之古窑,两者均因地名钧台与均山而得名。据该书介绍:宜兴均窑产品在宋代已负盛名,宋河南汝窑、钧窑这两个名窑的精制产品可能都是模仿宜兴均窑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博览出品图说》中一件叫“宋汝窑粉青纸槌奉华瓶”加注“原名宋均窑长颈瓶”。以上这样的推测不无道理,但总感觉证据不足。因为,宋代宜兴均窑至今还没有被完整地发掘出来,但从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紫泥新品泛春华”,可以证明,紫砂陶最早在北宋已有记载,“紫泥”,即指“紫砂”。1976年宜兴蠡野羊角山古紫砂窑址的发掘,证明紫砂陶起源于宋朝。明代宜兴陶人欧子明创建的欧窑,继承了宋代哥窑的纹片、官窑的青色和钧窑的紫彩。欧窑出品大都是紫砂做胎,故胎为紫黑色,制作以瓶、盆、钵、盂等器为主,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者,所谓“五色皆备”。清末民国署名为葛明祥款的宜均陶,是宜兴紫砂釉陶的代表作。其起源于明代欧窑,欧窑又可以追溯到宋宜兴均窑。假如宋宜兴均窑,经考古发掘能证实其器型影响了宋汝窑器、钧窑器,那么中国陶瓷史将会被改写了。因为紫砂泥坯比高岭土泥坯更具色彩,更具黏性,更适合造型。

上一篇 : 云南独有的藏销茶

下一篇 : 些许茶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