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2009年之前的普洱茶
2020-12-25 16:54:07热度:157°C
2020-12-25 16:54:07热度:157°C
曾经像一首美妙流行的歌曲一样四处蔓延的普洱茶终于燃烧尽了光辉,那些一度被其“文化”所感染的人们也终于慢慢恢复了理智。是普洱茶出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
2009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可以说,云南省做成了一件大事。
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却意外表示:“遗憾的是这个《办法》的内容有着致命的硬伤,它将阻碍普洱茶产业的继续发展,甚至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恶果,某些茶商,学者和官员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宗懋院士所说的“硬伤”,是指由云南省政府主导制定的这个《办法》中,把传统概念中的“普洱茶”明确分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个种类,并以官方法规形式肯定下来。而对于“普洱生茶”概念的横空出世,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于2006年就在昆明的一次专题会议上明确表示:“云南省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必须尽快恢复普洱茶的本来面目,把’普洱生茶’这个概念取消,否则普洱茶产业将万劫不复。”云南知名茶人邹家驹表示。
普洱茶的曾经疯狂
滇南之茶历史上均集散于普洱府,故以普洱茶为名。云南晒青茶在长途贩运贮存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了特殊的品质和味道,被称为“生普”,历史已有数百年。上世纪50年代,人工发酵的普洱茶在香港出现,云南省于1974年在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了人工发酵普洱茶,称为“熟普”。
50元、20元、10元,5元,3元(一饼)……自2008年末以来。各种不断跳水的价格在许多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中出现,价格曾经成千上万元、“比黄金还有升值潜力”的普洱茶终于“没人寻常百姓家”,在各种大店门口,小店柜台。甚至菜市场的地摊上随意抛售。
从“可以喝的古董”到无人问津的剩货,普洱茶市场已经坠入鱼龙混杂、优劣难辨的尴尬境地,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这个曾经被成千上万的“普洱茶人”所追捧的圣地,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神秘光环。
2009年6月,勐海的许多茶山上仍然鲜见人影,个别茶地里甚至杂草比茶树还长得高,西定乡的茶农老李说:“茶叶再这样不值钱,我们只能砍掉种别的东西了。”
“三、四年前普洱茶热的时候,晒青茶原叶价格高达每公斤五,六十元,2008年起普通鲜叶跌到了1元左右,干茶5元左右——连雇人采茶的成本都不够,很多茶叶都没有人去采摘。”勐海的茶商陈老板说。在2008年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勐海县居民甚至可以享受到这样的休闲待遇:周末上茶山采茶,最后留一半给主人,一半归自己带走,分文不需支付。
几年前,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饮茶功效和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曾在全国被大加颂扬,一时间,喝普洱茶变成了一种时髦。普洱茶的热销,带动了“云茶”产业的全面振兴,出现了茶农增收,茶区兴旺的繁荣景象。
“客观地说,外来的茶商,尤其是来自台湾地区的茶商对普洱茶的宣传起到了重大作用,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普洱茶能够在几年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云南知名茶人邹家驹说,“但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他们毕竟是商人,谋利是最高追求,同时他们没有保护普洱茶的义务,所以在为普洱茶扬名的同时,部分见利忘义商人的行为也给普洱茶产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2004年以来。普洱茶价格一路暴涨。在两,三年内给一些茶农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获得的财富,许多原来对摩托车还很奢望的茶农甚至轻松地购买了小汽车。与此同时,一大批茶厂忽然在勐海冒出来,2006年以前,勐海的茶叶精制厂只有50多家,而到2007年5月,有工商执照的茶厂已有数百家。2004年,云南出产的普洱茶平均出口价为2.76美元/公斤,2007年飙升至8.95美元/公斤,年均增幅高达47%。
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达巅峰的普洱茶一路下滑,价格回落达50%左右,普洱茶开始大量积压,企业亏损严重,一大批新上的茶叶企业纷纷倒闭,茶农收入大幅度减少,鲜叶下不了树,原料出不了手,销售市场萎缩。2008年4月,勐海地区普洱茶毛茶每吨6万多元,2009年初每吨跌到1万多元。
“2006年到2008年的这三年,是云南茶业发展历史上最令人难忘、最令人感慨,最给人启迪的三年。”历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现为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黄炳生说,“在推销普洱茶的过程中。只满足于大轰大嗡式的市场炒作,不注重实实在在的市场推销,不注重扩大普洱茶消费群体,普洱茶的热销只停留在经销商之间的投机倒卖,没有形成真正的消费热。”他表示,在普洱茶宣传上,过分地夸大其药用功效、“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使其失去了正确的“位”,“纵观这三年的市场风云,普洱茶市场出现的这种暂时低迷的情况,不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在普洱茶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上出现了一些不够理性的情况”。
新概念诞生使市场失利
2009年6月,强烈阳光下的勐海县“八公里”茶叶加工区内显得非常冷清,许多小毛驴悠闲地走在混凝土大道上吃草。这个当地政府竭力打造的工业区,因为普洱茶产业的萧条“没有建成就衰落”了。
“现在大部分工厂都停建,停产了,因为不敢再收新茶叶了。”加工区内的一名工人说,“我们更多是在帮广东人搞来料加工,生饼每公斤5元,需要发酵的每公斤6元。”
2005年以前,港台商人成为普洱茶的第一轮炒家,他们先把老茶收购干净后,带动了新茶后来内地的经销商开始缺货,去厂家大量订货,使大量云南濒死茶厂恢复生机,成为第二阶段的热炒;随后港台炒家又通过拍卖等方法炒热市场,直接导致经销商开始大量囤积居奇,市场价格的蹿升也出现了大量获利后惜售的经销商,又带来了二级经销商。分销商和个体小炒家的大量跟风,形成了普洱茶被热炒的第三阶段,
邹家驹说:“那个时期普洱茶已经不再是普通消费品,而是期货,是股票的概念。由于价格持续高涨,大多数普洱茶并未进入消费环节,而是在炒家和藏家手中。绝大多数人买来茶叶并没有喝,而是收藏起来,变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由于普洱茶实际的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多,光靠这些收藏和炒作的人群自然撑不住整个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推出“普洱生茶”概念,短、平、快地迅速提升普洱茶产量,扩大消费者群体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思路。
汕头煤气炒茶叶机 勐海茶厂一名负责发酵工艺的工人说:“以前我们只会把经过发酵的熟茶卖给消费者饮用,而不会卖生茶愿意买生茶的人一般都是用于收藏,发酵,而不是直接饮用,这两年市场上许多人开始直接饮用又苦又涩的生茶,也让我觉得奇怪,情况怎么突然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