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图说】中的清代少数民族(二)

2020-12-25 16:50:13热度:198°C

  整幅画面介绍了鲁屋猓猡打猎途中的情景,共有三个人,分别骑在三匹剽肥体壮的马背上,其中两匹马并排而行,两人则在马背上聊天,另一人骑着马飞奔而过,前面有一奔跑的猎狗带路,三人皆头缠包头,好似大小凉山彝族的英雄髻,身披白色披毡,穿长袖衣,短裤,赤足,肩扛矛戟,威风凛凛的样子。

  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鲁屋猓猡,服饰类黑猓猡,好猎,常驰马林谷间,以矛戟口,临安府属有之。”鲁屋猓猡又名鲁兀、罗武、罗婺、聚临安府,后向广西府迁移最远至曲靖府,为今天的彝族支系。

  临安府“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正月把元朝的临安、斡泥二路合并设临安府,知府是流官,驻建水,即今建水县,清朝仍称临安府。它是云南南部偏东的边境府,南部的土司地区与越南交界,其地域与今红河州大致相当而有所出入”。

  元朝时期,鲁屋作为彝族中“别为一种的小集体存在”。这个小集体的形成在元朝以前,元朝以后,这个小集体分散了,人口散布的空间面积比较广阔,受当地彝族的其他部分土官的统治,固有主文化生活特征逐步消失,至近代彝族中即不存在鲁屋支系,鲁屋也可能是罗婺中的一部分,“鲁屋”与“罗婺”音相近。罗婺又名罗武、罗午。大理时期于武定组成罗婺部为鸟蛮37部之。元明以后外迁清代已遍及楚雄、景东等地是彝族重要支系。

  近代的石屏、龙武、新平等地,明、清时期属临安府。这一带地方的彝族中有“聂苏濮”,汉族仍称之为“罗武”,亦即“罗婺”、“鲁屋”。又弥勒县一带的“纳苏濮”,当即清代广西府境内的“鲁屋”。罗平一带的“鲁屋”已混入当地的其他部分彝族中。

  第三图:莽子

  在有山有水、有树的大自然中,两个男子披着彩缯,其中一男子坐在树桩上,用铁笔在浦竹上专心致志地写字,边上还放有四块浦竹,即傣族的贝叶经。另一男子身背一物站于后观望。

  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莽子,性缓,嗜利,披彩缯而不衣,以铁笔书字于浦竹,谓之莽字,凡文牍绎为缅字,再绎为汗(汉)字,乃悉思茅有之。”

  思茅“当时的思茅即思茅厅为思茅寨。驻今思茅,直接辖境与原思茅县相当。它在普洱府的南部,与边境傣族土司地方最为接近,所以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土司,都是由思茅厅来进行管理。”

  莽人也称为莽子,生活习俗与“摆夷”同。其所以被称之为“莽人”、“莽子”,盖其原居住地在缅甸属境之内,后始流入普洱、永昌二府的“摆夷”居住地,虽与“摆夷”同族而仍有所区别。当其在缅甸属境内居住之时,受缅甸洞吾王朝莽氏统治,因而被称之为“莽子”、“莽人”。即:清朝时期从缅甸掸邦流入云南的部分傣族称为“莽子、莽人”。他们流入云南后主要居住在思茅一带。他们性情缓慢,披彩缯,不穿衣服,用铁笔在浦竹上写字,谓之“莽字”,写成的文章称为“缅文”,由于当时佛教已从缅甸传入“百夷”之中,用缅文书写的佛经也从缅族中传进来,“百夷”乃仿效缅字之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以书写佛经,当时的汉族没有深入加以识别,乃称为“缅字”即保留至近代的“老傣文海南三亚茶叶品牌”。莽子与摆夷同,为迁入滇南之傣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