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的前世今生,一文看透茶界“萌宠”的来历

2020-12-25 16:46:41热度:287°C

  新会陈皮的历史

  新会陈皮是广东新会的传统名产。翻阅古代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用柑橘外皮作中药之用已有约2000多年之久,一直以来都是皇家公认的贡品,更多的医药配方也出现了陈品的身影,唐代陆羽《茶诗》也有提到以橘皮煮茶,真正提到“陈皮”一词的是宋代严用和在其撰写的《济生方》一书中。

  陈皮之属的柑橘外皮一直都在民间药用,而宋之后的陈皮传说和药用越来越多,直至明代的李时珍才在《本草纲目》记载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陈皮,今天下以广中(即新会)来者为胜。”才被广泛认可,流传开来。到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并公告新会陈皮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小青柑的前世

  明朝苏州人顾元庆在《茶谱》已有如此记述:“橙茶,将橙皮切为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烘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于上,烘热……”此处橙茶是以橙皮窨茶,还不是陈皮。

  到清朝,广东新会进士罗天池在云南做官,告老还乡时,带回许多当地的普洱茶。在回家的一次感冒中,罗田池误将陈皮汤沏了普洱茶,喝了几杯发现茶中竟有奇异的香味,口感醇厚,又多了几分清甜,咽喉舒畅了,咳痰也少了。于是想如果将这两种结合起来存放,既方便冲泡饮用,也容易储存起来。之后,柑普茶的制法逐渐在良溪传开,后渐渐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在当时的古代只是只是选用成熟和半成熟的柑和普洱茶结合,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大红柑”和“二红柑”。由于“大红柑”和“二红柑”的个头比较大,量多,为了避免浪费,需掰碎后冲泡。

  小青柑的今生

  小青柑属于一种再加工茶,它的出现大约是在几年前。一种说法是当时新会有片果园因为修路占道要拆除,果子已经长出来了,弃之可惜,于是就有人按照大红柑的做法制成小青柑,从此小青柑开始兴起。

  橘普,柑普,小青柑,这是柑普茶的一个演变过程。13年时,小青柑在茶叶市场上,鲜有人问津,一年销量只有几千斤。到了15年,越来越多人开始询问并关注小青柑。这个由柑普皮包裹普洱熟茶的茶叶新品种,裹挟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16年开始,小青柑火得不可收拾,仅在第二届新会小青柑交易会上,就产生了300吨的成交量,全国有几千万斤的销量。

  小青柑的颜值,清新一丛茶叶树、舒爽,外观玲珑小巧,看之就会爱上,再加上它口感的创新、品饮方式的出新,后期找到药用价值的佐证和品饮方式的便捷,击中了消费者的需求点,迅速占领了大江南北市场,成了这茶界网红中的网红,晋升为茶界“萌宠”和“新贵”,圈粉无数,到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情况。

  小青柑制作工艺的演变

  全生晒

  小青柑在设备不先进的传统工艺下,就是靠天吃饭,利用日光晒至完全干燥,但是全生晒,成本高、工期长、成本大,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太大,容易出现柑普霉变、潮湿等现象,可能会导致小青柑产量极其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很多商家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益,那么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利用现代手段来缩短小青柑的生产周期,跟上供货需求的做法:半生晒、高温烘焙、低温烘焙等方法。

  半生晒

  即半生晒低温烘焙,指生晒和低温烘焙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天气情况可以先晒再烘,也可以先烘再晒,其活性能够保持,此方法制出的柑普质量仅次于生晒小青柑普洱。

  低温烘焙

  不高于45度,用烘干设备烘至足干。低温烘焙相对高温时间较长,但保持了一定的后期转化空间,价格成本也就略高一点。但比生晒时间又短,不过不用承担生晒小青柑普洱的各种天气变化出现霉变的风险,因为它能人为掌控。

  高温烘焙

  温度70-80度,用烘干设备烘至足干。高温烘焙时间短,成本低,且不受天气影响,烘焙出的柑普适即时饮用。但高温烘焙因为温度过高,就会使柑皮的焦油含量高,褐黄有油润感,且柑普里的各种物质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化,制作出的成品小青柑普洱较次。

  古法全生晒小青柑与现代工艺的半生晒、低温烘焙、高温烘焙制作工艺对比来看:首先,全生晒小青柑在生晒过程中,青柑和普洱茶在漫长的时间中物质之间得到了自然的转换,赋予小青柑普洱茶,香气沉实,回甘清雅,口感甜润生津的特点,且保留了柑皮挥发油的活性、香气凝聚于油苞中,充分融合柑和茶的香甜物质。在者,全生晒小青柑普洱可以陈化,与陈皮同理,越陈越香。而其他工艺的小青柑,陈化价值不高。

  真正好的小青柑都应该是生晒而成,优质优选推出的“小青柑普洱”就是采用古法全生晒工艺,每一颗小青柑普洱的纹理都不尽相同,正如人生的不同相遇。遇见你,就是一个故事,愿我们的小青柑,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