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
2020-12-23 12:22:13热度:191°C
2020-12-23 12:22:13热度:191°C
它被命名为“邦崴古茶树”,得名于数千年来它生长繁衍地方:“邦崴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澜沧江中游西侧,海拔1900米。
专家组成员在经过实地考察,现场测量、取样观察、茶样品尝后又进行了多方讨论和交流,得出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证意见》(原文附后)。“意见”内容至今虽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不管怎么样,“意见”在当时一公布,算是给邦崴大茶树定了性。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专家组初步认为,邦崴大茶树既具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芽叶、枝稍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关于澜沧邦崴古茶树的树龄,多数专家估算在千年左右。”这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
图|李晓文
时间回溯到1991年的某一天,邦崴村村民魏壮和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位于新寨寨脚的园地,仰望着那棵粗大无比的茶树,陷入了沉思。因为周围没有遮阴物,这棵茶树长得枝繁叶茂,可也是因为这棵树过于大了,采摘鲜叶的时候需要爬到树上,长得高一些的叶子根本采不着,一年就只有十几斤的产量,换的钱才够买点盐巴。
更重要的是这棵茶树,树大遮阳,在这块地上种不出粮食来,地一直被荒着,可一家老小的温饱都还成问题呢!所以,魏壮和终于做了一个决定:等今年春茶采摘完后,就把这棵大茶树砍掉,好好整整这块地,种点粮食,提高明年的收成。尽管他内心多少有些不舍,毕竟这棵树从他记事起就已经这么大了。
难以想象,1991年那个春天,如果何仕华没有出现在邦崴村,那棵茶树真的被魏壮和砍掉了,在世界茶叶史上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何仕华时任思茅地区(今普洱市)行署对外经贸局副局长以及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1991年3月,他根据群众反映,找到了邦崴村的这棵古茶树,看到古茶树的那一瞬间,他傻眼了,这些年他见过不少古茶树,但这棵绝对是他见过最大的古茶树。他马上对树高、树幅、直径以及花、果、壳和样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测量和考察,经验和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一棵价值非凡的古茶树。
图|李晓文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棵树的情况,接着他走访了邦崴村的村民,在魏壮和的妻子赵云花口里得知,丈夫打算砍掉这棵遮阳的大茶树。何仕华听后立刻阻止,详细讲解了这棵树的价值及重要意义,并及时宣传了有关政策和法规。为了以防万一,他又向邦崴村村长、支部书记和富东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同志作了交待,一定要保护好这棵大茶树。随后,他申请了专项经费,将这棵树收归国有,并每年向魏壮和家发放补贴,作为这棵树的养护管理费。
从1991年到1993年间,茶叶界的各类专家被先后四次组织进入邦崴村,对邦崴古茶树进行深度集体考察,尤其是1992年10月12~14日由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地区行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召开的“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此次论证会的考察专家涵盖了全国范围内茶叶界和植物学界的顶级专家、学者。
当时参与论证的茶学专家主要有:刘祖生(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导师、教授)、王镇恒(安徽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唐明德(湖南农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教授)、虞富莲(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室主任、副研)、郑永球(华南农大副主任、讲师)、李华均(西南农大副系主任、讲师)、奚彪(浙江农大博士研究生)、张芳赐(云南农大副教授)、丁渭然(云南农大副教授)、金鸿祥(云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苏芳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顺高(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副研究员)、王海思(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副研)等19位,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仍是中国茶界的重量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