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名茶录:老仓茶谱系考
2020-12-22 17:51:22热度:143°C
2020-12-22 17:51:22热度:143°C
源流:茶出银生,蒙舍蛮在老仓福德茶山种了上千年的茶
崛起:民国罗俊卿种茶
衰落:芭蕉河茶场——安定茶厂
复兴:老仓福德茶厂——天泽茶业
“当时老仓茶还没有名气,我原来在安定茶厂当厂长,偶尔得到市场反馈信息,用老仓原料做的茶最好喝。而我儿子在市场上也得到了同样的信息——老仓茶好。于是他在2005年委托安定茶厂做了一批五吨多的老仓茶,推向市场打响了老仓茶的名气。于是我们父子俩就决定自己创业做老仓茶……”
景东名气最大的茶当属老仓茶,而在10年前其还籍籍无名,被当成廉价的原料收购与其他地方的茶拼配在一起加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定茶厂老厂长罗剑与其大儿子罗凯鸿发现了老仓茶卓尔不群的品质,于是精选老仓茶的原料,单独用心加工,在市场上一炮打响,经过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推广,终于奠定老仓茶在今天的地位。而他的儿子罗凯鸿先生也因先后创建老仓福德茶厂与天泽茶业,力推景东茶的品质提升,而在景东茶界声名鹊起,成为新生代茶商的杰出代表,引领景东茶发展潮流。
探秘“老仓茶”在民国的崛起
“老仓茶”产自景东县安定镇与文龙镇境内的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经名气很大,唐继尧为它颁发过奖状。但解放后其长期靠卖原料为他人作嫁衣,一个历史名茶反而湮没不闻了。
景东是云南最早种茶的地方之一。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就在今天的景东县城附近,老仓福德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40—60公里,是前往南诏国都城的必经之地,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海拔16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性、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老仓山的古树茶,具有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特点,是生产高品质普洱难得的好料。
民国年间,景东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安定从古就有茶叶,但不多,大规模种茶是民国初年开始,这个时期做茶的代表就是罗俊卿那批人,打响了老仓茶的名气。罗俊卿做的老仓茶获唐继尧签发的奖状之事,我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听说了,但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到了2000年,我在县政协整理文史资料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件事的历史价值,于是进行挖掘整理。文革时期,大约在1971年罗俊卿后人家被红卫兵扫四旧抄家,景东县茶叶试验站站长郭和春,当时还是技术员发现了这个奖状,并将之收藏起来。《景东文史资料第二辑》就提到这个事。”原景东县政协副主席吴治德说。
吴治德先生是景东安定镇中仓人,曾经长期在安定工作,加上在县政协负责文史资料整理工作,对于家乡种茶的历史变迁如数家珍。
为什么老仓茶会在民国初年兴起,这跟安定的文化传统有关。安定是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乡,自然资源匮乏,但安定人勤劳,会抓经济,就目前而言,收入在景东所有乡镇里排在前面。安定的彝族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巍山迁过来的。据传,是因为修巍山城为逃避摊派银子而逃过来的。吴治德说:“我们的祖先属于彝族支系咪撒巴,把一两叫成卢,而一个木盆也叫卢(在一块木头上雕刻一个木盆)。当时,官府说一户人家派一两银子,以讹传讹成派一大盆银子,一想要交这么多银子,怎么弄,于是就逃难到景东。我们老祖宗重视发展农业、商品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强,老辈人经常说,宁肯卖田、卖地,也要教孩子读书。早在民国,安定就通过读书出了大学生。比如我的两个伯伯,民国时期分别在广西与云南读过大学,学的是政法专业。”
这些有知识与新思想的人回到安定后,就想帮助家乡发展经济。他们成立实业改进社,通过建水电站与工厂,让没有田地的人在那里做工,以解决就业问题。我的一个大伯就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得肺病死了。他们办了很多项目,都没有办起来。后来发动种茶叶,办茶叶加工厂,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
搞茶叶能成功是因为安定种茶有基础。早在民国初年,安定在罗俊卿、罗德盛等人的发起下大规模种茶。他们从勐库背来大量茶籽种在安定。当时最著名的有四大茶园,分别属于罗俊卿、罗品清(云南省第四届省议员,是我奶奶妹夫)、罗阿秉、杨有章。茶叶投产了,加工成把把茶,罗品清去昆明参加省议员会议,把茶叶送给省政府鉴定,评得优等奖。把把茶是手工条茶,类似于现在的松针,但留有长梗,属于彝族工夫茶。其采摘一芽两叶,经杀青、揉捻、晒干后,将茶叶用红黄蓝绿四色丝线拴在一起,形成一把一把的,故名把把茶。当时把把茶放在装八大碗的托盘上送去评奖的。
老仓茶崛起的最大功臣罗俊卿,在解放前就死了。“他有个儿子叫罗平良(绰号小日本),当上了镇长,在去昆明的路上被人暗杀。罗平良留下两个儿子,一个还健在,有70多岁了,现在住在文井镇,叫罗允岳;另一个叫罗允代的已经不在了,有个儿子在景东新华书店工作。”吴治德说。
景东县人大副主任、曾经在安定镇工作多年的罗涓溪则认为,罗俊卿是实业救国的代表,其所以能打出“老仓茶”的名声,乃是民国之前安定拥有“公茶地”,种了许多茶树。
“公茶地在民国以前相当于现在的集体东西,以家族、自然村为形式搞的,起一个支持公共事业的作用——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收益。这些茶地,大家都去种,都去采,然后交50%的茶叶支持公益事业,用于修沟、修坝、修路桥、救助老弱病残。公茶地到了民国,随着人口流动,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萎缩了。”罗涓溪说。
据其介绍,这些茶地海拔很高,在1960年代之前,人迹罕至,是避祸避战的世外桃源。因气候寒凉,茶树长得慢。罗涓溪曾经问一个80岁老人,茶树有多少年了。老人说,这棵茶树我看着长了80年,但没变多大(粗)。公茶地的代表是芭蕉河,58年在那里补植的多,种了五十年才有水管那么粗。
正因为有这个基础,罗俊卿才能用茶叶振兴地方经济。罗涓溪说:“这些茶树因大炼钢铁、以粮为纲等原因,成片的茶园被毁掉的太多,留下来的大都位于田间地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供应不足,将老茶园砍掉改成高产茶园。这些茶园是坡地茶,不属于台地茶。”
大厂背后的无名英雄
罗俊卿的过世,以及随之而来的解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老仓茶进入了长期为他人做嫁衣的原料茶时代。虽然早在1958年就创办芭蕉河茶场,后改为景东县茶叶试验站迁往景东县城,1979年成立了乡镇茶企安定茶厂,但都是为普洱茶厂、下关茶厂等大厂供应原料,或者贴牌生产成品,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而安定茶厂老厂长罗剑一直做了20多年的厂长,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才于2006年携手儿子罗凯鸿出来创建“老仓茶”品牌。几十年就这样风吹雨打去,民国年间“老仓茶”的风流只为极少数人知晓……
“1958年建的芭蕉河茶场,是景东县的第一个茶厂,因为民国时期是作坊式加工,没有茶厂。茶场建在交通不便的芭蕉河,是因为这一带有着成片茶园,因茶建厂。建国后政府组织了古茶树资源调查,芭蕉河所在的安定有25万株古茶树,约为5000亩。”罗涓溪说。
罗剑则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芭蕉河茶厂从建厂到现在的情况:“芭蕉河茶场是大跃进时期景东县政府搞的茶叶种植基地,主要是开挖茶地、种植茶叶。这个茶场位于河底村委会绕马路小组区域内,在整个安定乡属于离乡政府比较远的一个小组,海拔较高。以前不通公路,走路要走5个小时。新中国成立后,景东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在芭蕉河建基地,当时种了号称上千亩。现在大的茶树比大碗还粗。开始是县里管,后来芭蕉河茶场改称景东县茶叶试验站迁往景东县城之后,这块留下来的茶场就归河底村管。”
罗剑认为,当年这个茶场用很简陋的设备进行加工,严格起来不算茶厂。他说:“大铁锅炒茶,用水冲动木制揉茶机揉茶,然后篾笆装了放在地上随便晒,做成晒青茶交给外贸站统一收购。”
现在这个荒弃的茶场还在,茶农在原来的基础上随意开挖,管理非常粗放,就是简单除下草,许多茶树被森林湮没,成为野放茶,只有不到一半的茶树还在采摘。这里离绕马路村子有五公里,荒无人烟,路只够一人走,摩托车都进不去,条件太差,所以导致管理非常粗放。茶场当年的负责人已经去世了,还有些老工人在,都是八十岁以上的人了。
在计划经济年代,安定是下关茶厂的定点原料基地,每年供应下关上万担的毛茶。1979年,当时的安定公社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东风,组建安定茶厂生产成品茶(精制茶),这是老仓福德古茶区摆脱毛茶生产基地之身份的尝试。
“我是景东安定乡中仓人,在县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七八十年代是安定人民公社乡镇企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当时响应华国锋的指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管理的有七家企业,其中就有安定茶厂。当时为什么想起办乡镇茶厂,是因为下关每年做茶两千吨(二十万担),安定公社所有原料调给下关,每年要调15000担。我们算了笔账,下关进我们的毛茶几毛钱一斤,加工为成品可以卖两元钱一斤,增值空间很大。”吴治德说。
当时茶叶还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质,创建茶厂难批,于是安定公社就打了个擦边球,找宁洱县的普洱茶厂联办安定茶厂:加工指标都由普洱茶厂下达,原料指标景东县计委下达,加工出来的成品归普洱茶厂,统一调拨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厂派技术骨干来做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以生产精制茶为主,熟茶与生茶都做,通过分筛、捡剔、拼配、包装做成成品茶。当时用的包装是普洱茶厂的唛号(普洱茶厂有两个唛号,普洱茶厂自己用一个,另一个给安定茶厂使用),生产出来的茶都归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安定茶厂老厂长罗剑这样说道。
1984年茶叶从二类物质降为三类物质,开办茶厂的条件放宽,安定茶厂与普洱茶厂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茶厂,由乡政府管。但安定茶厂并没有因此走向独立自足的发展道路,在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期间竞争不过外面的茶企,于1986年再次沦为下关茶厂的原料商,以及为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做精制茶的贴牌生产。1995年引进外面的销售高手、原下关茶厂销售科科长李增伟,承包了安定茶厂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销售局面,但茶厂内部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不好,一直没有摆脱供应原料与贴牌生产的命运,生活在大厂的阴影里艰难度日,鲜为人知。
包括老仓茶在内的安定原料,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举世闻名的下关沱茶,而其却长期充当大厂经典产品背后的无名英雄。
“下关沱茶的配方,用了不少安定原料。1986年起安定茶厂供原料给下关,之前由景东县外贸局安定收购组收原料交下关。下关茶厂工作人员透露说,甲沱很多配方原料就来自安定。80年代,思茅地区(今普洱市)产茶最多的地方是景东和景谷。景东安定跟景谷小景谷一样都是著名的老茶区,安定镇在整个思茅地区是产茶最多的乡镇之一,但一直卖的是原料”罗剑不胜感概的说。
父子携手复兴老仓茶
“我们现在喝的这款老仓茶,是景东老仓福德茶厂在2007年生产的。老仓福德茶厂是老仓福德茶山的第一个茶厂,2007年4月厂房才建好,就安排这款茶的生产。其采用的是老仓茶山的第二拨春料,生产由我父子两人负责。”罗剑向我们介绍了自己从安定茶厂出来,研制第一、二批老仓茶的情景。
试制的第一批茶经过反复选料,用心制作出来口感很好,但选用的原料嫩度不够,做出来的茶外形差了一点。
“做第二批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调整,口感跟第一批是一样的,对茶叶的嫩度与外形做了改进,比第一批更显毫,色泽更漂亮,而第一批当成非卖品配送给商家做品鉴用。现在我们喝的就是第二批,这个茶到现在已经存放了六七年,以前泡出来的茶汤是黄绿色的,现在变成橘红色了,口感更润滑,回甘与生津很好,香气由清香转化为兰香型。这体现了老仓茶的特点,茶叶摆放几年,茶气没有变淡,反而越摆越好,而且它比一般的茶转化更快,放上六七年就相当于其他茶放上十年的效果。”罗剑说。
谈及为什么从干了20多年厂长的安定茶厂出来,罗剑说:“安定茶厂被原下关茶厂供销科科长李增伟承包了10年。我在安定茶厂帮李增伟做,当时老仓茶还没名气,其对老仓茶不感兴趣,加之李增伟因经营不善,打算不再承包安定茶厂,我也需要寻求退路,所以我就于2006年10月份出来,跟我儿子及另一个合作伙伴筹建老仓福德茶厂,并研制老仓茶,现在这个茶被市场认可了,我们当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筹建老仓福德茶厂时,真正懂茶叶的就三个人。罗剑的大儿子罗凯鸿以前主要从事毛茶收购工作,不怎么熟悉茶厂运作,因此在建厂房与采购机器设备方面,主要靠罗剑以及其从安定茶厂带来的一个出纳,这个出纳是从车间调上来的,所以懂些茶叶加工。“那个时候,我们做得太辛苦了,从厂房设计与建盖,设备的购买、配置安装与调试,都要亲力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奇迹,采用滚杆原理只凭五个人就把设备运进厂房。”老人说起当年的创业史不无得意。
当时老仓福德茶厂是罗凯鸿与别人一起合伙开的,由于存在合作分歧,罗凯鸿退出老仓福德茶厂,再次白手起家创建普洱天泽茶业公司,数年如一日打造老仓茶品牌。当年罗剑父子俩研制的老仓茶,俨然成为市场判断是否老仓茶的标准。
而作为新生代茶人,罗凯鸿并没有停留当地制茶传统中固步自封,在积极向父亲等当地老茶人请教之外,他从200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带领景东的茶农技术骨干去景迈山、易武、勐海、勐库等地参观学习,汲取人家的先进制茶理念,通过兼收并蓄形成自己核心的加工工艺。
“我们父子是不同时代的典型代表,我属于传统老茶人,而我儿子属于开拓进取,与外界接轨的年轻茶人。我做了一辈子茶,现在我做茶更自豪,因为我们确实带富一批能人,把老仓茶做成景东茶的名品,我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过去老仓福德的人,非常穷,现在进去看,与社会发展的距离拉近了一些。”
老人面对未来信心满满:“目前整个景东县茶叶价格最高的是安定,安定最高的是老仓,在老仓买一斤鲜叶,可以在大街乡买上两三斤干茶(台地茶)。景东县茶叶品质与价格都看老仓,老仓茶可以说引领着景东茶的未来方向,也就是打造高品质茶叶的方向……”
上一篇 : 饮哀牢与无量山茶,勘探景东茶味觉地图
下一篇 : 普洱茶产地:布朗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