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镇情况介绍——普洱茶产地

2020-12-22 17:42:58热度:209°C

  镇政府所在地文井街距县城26公里,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移民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

  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

  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地处无量山西坡的竹蓬村是全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16个组、474户、1943人。为摆脱贫困,村两委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生态宜茶”的区位优势,把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植,扩大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于2001年建起“云抗10号”100亩优质茶园示范基地。短短两年,茶园示范基地便发挥切实效益。此后,农民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9年春,全村茶园面积发展到4300亩,其中,“云抗10号”良种茶园2200亩、“雪芽100号”良种茶园400亩、“长叶白毫”良种茶园100亩、“云南大叶种”1茶叶可以做办公用品吗600亩,无性系良种面积占62.8%,投产茶园面积2300亩。农民群众依靠茶叶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特别是2007年普洱茶市场的活跃,使一大部分茶农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大踏步迈入小康行列。但是,时间进入2008年,茶市场遭受重创,茶叶价格大幅下跌;当年又刮起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暴风,茶叶市场持续低迷。茶农心灰意冷,依靠茶叶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发生动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竹蓬村两委干部不气馁、不罢休,冷静分析市场,诚恳寻找差距。他们认为,优良的茶叶都产自高寒山区,竹蓬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路子是正确的,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低,不能怪市场,是我们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小,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狭小,融资力度不够;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在茶叶发展上,偏重于茶叶生产经营,不注重智力和科技投资,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引进,导致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推广率低,尤其一些新技术难于应用推广。为突破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理清发展思路,加强配套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强化人才培养,畅通市场渠道,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使农民群众依靠茶叶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成真。

  为此,竹蓬村按照市场发展的需要,在三大措施上狠抓落实。一是很抓管理。组织茶农修剪茶树、中耕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茶园;举办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采摘、加工等技术培训班,从鲜叶的采摘到干茶制作过程,对茶农进行现场采摘和制茶技术培训。二是注重质量。认真贯彻、宣传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无公害产品为生产标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在生产区域严禁使用任何有毒、有害和高残留农药,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提倡和推广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的使用,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茶叶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三是拓展市场。村“两委”在去年茶叶市场疲软、茶农增收难的情况下,村上投入12万元,购买了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烘干机等整套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建起茶叶加工厂。今年,村“两委”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把自己的茶叶产品通过邮寄等招商引资方式,把茶叶寄往浙江等地,吸引外地茶商来投资。“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竹蓬村已引进浙江茶商朱建松坐阵搞茶叶精加工,开发茶叶品牌,效益明显。

  强化措施,狠抓茶叶产品的质量管理,竹蓬村茶叶产业效益显著提高。村委会主任王元明自豪地说,今年我村春茶鲜叶价格每公斤是6—6.5元,春茶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两倍。等谷花茶采收后,全年茶叶收入可突破100万元,比去年增加40多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