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怀彝族布朗族乡概况

2020-12-22 17:41:21热度:154°C

  云县忙怀彝族布朗族乡位于澜沧江中游横断山区的云县城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忙怀彝族布朗族乡东隔澜沧江与普洱市景东县的漫湾、林街两乡镇相望;南连云县后箐乡和涌宝镇;西与云县晓街乡、茂兰镇相连;北与漫湾镇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临沧市135公里、省城昆明568公里(均为公路距离),国道214线依偎着罗扎河似两条彩带穿乡而过将忙怀乡一分为二,仅隔澜沧江上首座百万千瓦级大电站——漫湾电站12公里,隔大朝山电站74公里(水路),是漫湾和大朝山两大电站的中心腹地,也是临沧市8县(区)进出昆明的必经之地,又是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的商品集散地。澜沧江流经忙怀乡地界30余公里,乡内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有公路、水路。公路:国道214线途经忙怀乡23公里,县乡公路——忙(怀)后(箐)公路途径拉弄、麦地、高井槽、丙茂四个村32公里,全乡11个村均修通了乡村公路,并且南与后箐乡和涌宝镇相连通,北与漫湾镇相连通,106个村民小组修通了村组公路,公路里程255公里。水路:开通了大朝山电站库区航运,建有库区航运码头10余座,从大转湾码头向西顺澜沧江而上可到漫湾电站、小湾电站;向东顺澜沧江而下可通大朝山、糯扎渡、景洪电站。滇缅铁路大转湾隧道遗址就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的澜沧江与罗扎河交汇处的大转湾码头,而布朗族祖先的居住地——新石器遗址则在距乡政府两公里的旧地基。全乡辖区面积238.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371亩,其中水田4417亩,有森林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5%。境内群山起伏连绵,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795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400毫米,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布朗族为特色,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典型的民族山区农业乡。粮食生产以包谷为主,小麦和豆类为辅;经济作物主要以紫胶、茶叶、烤烟、核桃、甘蔗为主。全乡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9个村民小组275个自然村4566户农户18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8145人,非农业人口735人,居住着彝、布朗、回、傣、白、傈僳、苗、景颇、独龙、汉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6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65%;有特少民族——布朗族人口3750人.2006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405万元,人均纯收入1448元;粮食总产量677万公斤,人均产粮371公斤。

  资源环境

  全乡有国土面积238.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有耕地面积32371亩,其中水田4417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万亩,植树造林1万亩,沼气建设205口。近几年来,忙怀彝族布朗族乡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全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各个方面,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特色产业

  近几年来,云县忙怀彝族布朗族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体,经济建设为中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畜牧、紫胶、甘蔗、烤烟、茶叶、优质水果等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鸡、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以高优生态茶、核桃、白花木瓜、甘蔗、烤烟、黄果、血橙为主的种植业。全乡共有紫胶园23000亩,茶叶4810亩,白花木瓜12603亩,核桃18000亩,甘蔗4308亩,烤烟1934亩,优质黄果、血橙800亩,木薯517亩,膏桐8850亩。大牲畜存栏10482条,山绵羊存栏9785只,生猪存栏22039只,家禽存栏121929只,逐步形成了高海拔地区以核桃、茶叶、木瓜种植和黑山羊养殖为主,中高海拔地区以烤烟、茶叶等产业为主,低热河谷地区以紫胶、甘蔗、水果及养殖业为主的立体性布局的多元特色产业经济。

  人文地理

  云县忙怀彝族布朗族乡位于澜沧江中游的横断山区,东隔澜沧江与普洱市景东县的漫湾、林街两乡镇相望;南连云县后箐乡和涌宝镇;西与云县晓街乡、茂兰镇相连;北与漫湾镇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临沧市135公里、省城昆明568公里(均为公路距离),国道214线依偎着罗扎河似两条彩带穿乡而过将忙怀乡一分为二,是漫湾和大朝山两大电站的中心腹地,也是临沧市8县(区)进出昆明的必经之地,又是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的商品集散地。澜沧江流经忙怀乡地界30余公里,乡内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国道214线途经忙怀乡23公里,县乡公路——忙(怀)后(箐)公路途径四个村32公里,全乡11个村均修通了乡村公路,并且南与后箐乡和涌宝镇相连通,北与漫湾镇相连通;开通了大朝山电站库区航运,建有库区航运码头10余座,从大转湾码头向西顺澜沧江而上可到漫湾电站、小湾电站;向东顺澜沧江而下可通大朝山、糯扎渡、景洪电站。滇缅铁路大转湾隧道遗址就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的澜沧江与罗扎河交汇处的大转湾码头,而布朗族祖先的居住地——新石器遗址则在距乡政府两公里的旧地基。全乡辖区面积238.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371亩,其中水田4417亩,有森林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5%。境内群山起伏连绵,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795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400毫米,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布朗族为特色,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典型的民族山区农业乡。粮食生产以包谷为主,小麦和豆类为辅;经济作物主要以紫胶、茶叶、烤烟、核桃、甘蔗为主。全乡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9个村民小组275个自然村4566户农户18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8145人,非农业人口735人,居住着彝、布朗、回、傣、白、傈僳、苗、景颇、独龙、汉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6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65%;有特少民族——布朗族人口3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5.58%,占总人口的19.86%。

  境内峡谷纵横,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被一江(澜沧江)一河(罗扎河)环抱,风光秀丽,平静如镜的大朝山库区百里长湖和罗扎河畔的高山峡谷构成了独特的地里地貌。全乡植被保护较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有:云南松、思茅松、西南桦、油松、香樟等20余种;动物有:鹿、麂子、岩羊、野兔、穿山甲、花脸、獐子等10余种,澜沧江和罗扎河中有各种各样的鱼,最为出名的有:叶子鱼、黄面瓜鱼和江花鱼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忙怀的一大特色。

  境内的“旧地基新石器遗址”是“忙怀型新石器”的典型代表,是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流域人类发展史上的活化石,1982年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李昆声编著的《云南文物》载“澜沧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在云县、景东、澜沧江等县的十余个地点有广泛分布”、“经过调查的典型遗址是云县忙怀”。“旧地基新石器遗址”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三江”流域频繁活动。“忙怀型”新石器虽然器型比较单一,但具有鲜明的特点,石器全系打制,没有磨制石器。

  全乡居民以彝族为主体民族,布朗族为特色民族,以彝族和布朗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如布朗族打歌、芦笙演奏,布朗族瓦房帽制作,传统节日“十月召”布朗族驯(阉)鸡技术等,构成忙怀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忙怀型”新石器文化浓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构建了忙怀灿烂的人文地理。

  布朗族瓦房帽

  布朗族瓦房帽是忙怀彝族布朗族乡布朗族的儿童的传统头饰,是布朗族人仿照四面出水的屋顶纯手工制作的手工艺品,形似四面出水的瓦房屋顶,故叫瓦房帽。

  据布朗族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布朗族部落的小孩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小孩一到夜间就像着邪一样,惊哭惊叫,不能安睡,请巫师做法也无济于事,弄得整个部落人心惶惶,不得安宁。一天夜里,整个部落的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到一个白发白须的长者告诉他们,他们的小孩被巫婆诅咒,只要用大蒜、桃仁、花椒、胡椒、白羊角、银子、金竹芯、大白解包在一个小绣球上,再将绣球订在帽子上让小孩戴上,就可驱邪,破除诅咒,布朗族人照着老人所托的梦做后,说来奇怪,得病的小孩全部好了,从此,布朗族小孩戴瓦房帽就流传至今。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被汉族文化的同化,关于布朗族瓦房帽的种种传说都成为了布朗族人对祖先的一种遐想。布朗族瓦房帽作为一种布朗族长辈对儿童诚挚祝福的吉祥物,如今的寓意更为丰富。例如四面出水的帽顶,意为四季平安,六个帽角意为六六大顺,其整顶瓦房帽的不同部分,几乎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更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而且绣球内所包的大蒜、桃仁等物,本身就是民间的传统常用药物,有驱虫驱蛇、安神等保健功效,因而,在医药发展的今天,布朗族小孩仍保留着戴瓦房帽的习俗。忙怀乡本田组85岁的布朗族老人李树英,现如今仍耳聪目明,能穿针引线,缝制出如此漂亮的瓦房帽,是不是也与她从小就戴瓦房帽有关呢?

  瓦房帽由帽顶、帽墙两大部分组成,有男帽和女帽之分,女云南有几个茶叶协会帽在色彩上比男帽更为鲜艳。其工艺流程分七步:1、打布壳;2、按尺寸剪制成5块;3、绣上各种花样;4、将绣好的4小块缝合成帽顶;5、用花边缝于各块边缘;6、与帽墙缝合;7、用各种寓意物包于小布块中,并缝制成六角绣坏,配以婴花系于帽顶各角,瓦房帽就基本制作完成。

  瓦房帽不仅是诚挚祝福的吉祥物,而且其刺绣精美,色调鲜明,造型别致,是一项具有浓郁布朗族特色的工艺,并且对于旅游产品开发,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