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起点访普洱
2020-12-19 11:40:07热度:163°C
2020-12-19 11:40:07热度:163°C
茶品:普洱
易武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三十余公里,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一千多年。易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普洱茶从这里远销中国西藏、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这里曾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的传统。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的条件。易武产的大叶种茶,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普洱茶后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年的易武春芽,汤色更是红润,且耐泡,是普洱散茶中的极品。
出行看点:
徒步:滇藏茶马古道起点
民俗:西双版纳傣家风情
问茶:著名而美味的普洱茶的原生地
出行方式:背包旅行。在颠簸的土路上搭车,去寻访一个又一个传说中的名字。
看普洱
当地人喝的茶叫大黄叶,据说是去年秋天采的,经过简单杀青以后晒干就放起来自己泡茶喝了。在易武镇喝着大黄叶,房东郑先生讲起了车顺号的故事,我才知道这是易武繁盛时期有名的茶庄之一,而他的老伴正是车顺号茶庄的后人。车顺号有名,在于车家珍藏有一块皇帝亲题的“瑞贡天朝“的木匾。据说,道光年间,皇帝喝了易武贡茶,龙心大悦,特赐匾嘉奖。车家人曾经世代把宝匾供在门楣上。文革期间,车家后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放在厕所顶棚用泥巴和稻草掩盖,才得以保存,而易武其他茶庄曾经拥有的几块皇赐宝匾都没有逃脱损毁的命运。
晨起,天晴,空气清新而湿润。放眼望去,四面环山。每年在采摘茶叶的季节,茶农(通常是家中的妇女)上山采茶,新鲜的茶叶经过茶农手工翻炒(杀青)、揉制和晾晒(晒青)的初步处理后叫做晒青毛茶。晒青毛茶是散茶,茶庄从茶农手里收来散茶进行蒸压成型的加工,制成不同的形状再运销各地。
郑先生给我们演示的就是这种蒸压成饼茶的过程。麻袋中的毛茶经过称量,被放入底面有孔的铝桶中,上锅蒸了大约几秒钟的时间,待干茶湿软,就被伙计取下倒入一个与铝桶同样大小并有底的圆形布袋里,并压紧使呈饼状,其余的布袋部分被卷紧成簪状压在中心,因此当茶饼做好以后中央会有一个圆圆的脐样凹陷。光靠手压紧是不够的,布袋茶饼被放在了石模的下面,由另外一个身材魁梧的伙计脚踏石模进一步将茶饼压紧压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功夫,我试着提了提那石模,没有提动。所有的布袋茶饼都经过碾压后,伙计们将布袋拆开,一个个做好的茶饼就呈现在眼前了。这样的茶饼经过存放自然发酵,就成为我们所喝的普洱茶。
听传说
清代有六大茶山之说,是指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莽枝、曼撒,其中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到了清末,六大茶山称号有所更动,以易武为主要重镇(当时称之镇越县),次为曼撒、蛮砖、革登、倚邦、攸乐,易武便成为了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出发地。易武茶叶生产的鼎盛时期,六大茶山的茶叶曾有70%在这里集散。易武东面与老挝接壤,位于茶马古道最南端,世居汉、傣、彝、瑶等民族。经易武向外运输茶叶的线路包括向北至思茅、昆明,向西南入藏,向南至泰国以及向东南至老挝等。
目前,易武尚存数段大约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铺就的青石板茶马古道,总长二十余公里。易武当今留下的比较具有知名度的茶庄,有“同庆号”、“同昌号”、“车顺号”等,近年更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手工作坊开动起来。
来到真正的古茶园,古茶树原来可以长到一人多高,需要搭梯才能爬到树顶。往山里走,那些东一窝西一片,被灌木和高大乔木围住的缓坡地里的茶树,都是古茶树。它们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四五百年,更有上千年的古茶树可达二三十米高。当地人把这些古茶园产出的茶称为“荒地茶”。所谓荒地茶,指的是长期被丢荒的茶园,由于茶叶经营由盛而衰,这些茶园被荒弃多年。正是为什么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因为没有经过精心照料,古茶树在幽幽的密林中自然生长、尽情舒展,尽收山中精华,泡得茶来才会味浓香沉、回味悠长。而那些把山坡一层一层围住的茶园,茶树经过精心修剪都是齐腰一般高,一望而知是近年种植的,当地称之为“台地茶”。凭借易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台地茶的质量和产量也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古茶树深藏密林,产量有限,便物以稀缺而珍贵,尤为推崇自然的现代人所追逐了。来自:户外探险2006年第3期
上一篇 : 2012秋再谈喝茶的一些细节
下一篇 : 鉴茶圆桌:揭开百年普洱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