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起源和栽培
2020-12-18 09:43:09热度:140°C
2020-12-18 09:43:09热度:140°C
栽培起源的时间虽然远远落后于地理起源的时间,由于对野生物种的驯化属于对人类、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因此,栽培起源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往往与民族自豪感等政治事件相关联,格外引人关注,历时百多年的我国和印度孰是茶树“原产地”之争的实质实际上应该是最早的共树栽培起源地之争。
鉴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在我国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历来备受关注,有关茶树起源方面的论述颇多,观点纷呈,与之相关的茶树“原产地”的争议更是逾百年之久(威廉·乌史斯1949;刘其志1966;T·艾登1981;马湘泳1986;虞富莲1986;庄晚芳1988;闵天禄1992;陈兴琰1994;)。仔细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相当多的争议源自概念的混乱,其中地理起源和起源的混同尤为突出,本文试图就二者之内涵和关系作一阐述。
1.地理起源与栽培起源的比较
地理起源系指某一分类群(taxon)在地球上从无到有的过程,地理起源和扩散通常是紧密关联的,任何一个分类群一旦起源后都会想方设法繁衍自己的种族,去适应和占领更大的分布空间茶叶能不能带去美国,形成自己的自然分布区。栽培起源系指将野生植物进行人工驯化的过程,栽培起源和人类利用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人类只会对利用价值的物种进行驯化。地理起源纯属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其时间是以地质年代为单位来计算的(远在人类出现之前)。起源是一个人为参与、人为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虽然在研究过程中要借鉴和采用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其社会科学的色彩是非常浓郁的,栽培起源的时间肯定是在人类之后,根据最古老的人类化石记录,最多2-3百万年。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起源研究的是野生生物的起源,只浦野生的物种,而栽培起源研究的是栽培植物的起源,其研究对象既包括栽培品种,也牵涉到野生物种,因为栽培品种的最终来源是野生物种。
通常情况下,栽培植物的起源往往在其野生种的分布区内,但并不是非此不可。有些植物的经济价值未被其野生种和自然分布区即原产地内的人类所认识,而被其它地区的人们发现而驯化,例如茄子,据考证,其野生种分布在中亚地区,但其栽培驯化显然在东亚或东南亚(王锦秀,私人通讯)。
2.地理起源与栽培起源的研究方法
基于地理起源与栽培起源的差异,二者在研究方法以及所依据的原则等方面是不同的。
2.1探讨地理起源与栽培起源的差异,二者在研究方法以及所依据的原则等方面是不同的。
2.1.1探讨地理起源的一些主要原则或依据
在植物地理学上,探讨植物类群的起源和散布,至今为止几乎全部都是根据某些原则和一些事实对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等进行推测。常用的原则或依据有:
1化石证据。往往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但由于化石的发现偶然性大,许多植物类群(包括茶树)没有化石记录;同时,不同的地区化石发掘的程度不同,不同的地区保存化石的条件不一样(如一些酸性土壤的湿热地区化石很难保存),没有化石证据的地区并不能说明其不存在。因此,化石证据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现代地理分布格局。
3分布区中心及原始类群的分布。
4系统发育分析:类群的系统深化关系。
5单系类群:由一个共同祖先而来的植物类群。
6可能起源地的地质历史及地质事件和气候变迁。
7姐妹群或近缘类群的分布。
2.1.2茶组植物可能的地理起源地
虞富莲(1986)指出,云南东南部北纬22°40’~24°10’、东经103°10’~106°20’的红河、文山两州的狭长地带具有古老而稳定的地质历史,又是茶组原始种类集中分布的地域,推断该地区地茶树植物的起源中心。闵天禄(1992)指出,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部的亚热带石灰岩地区集中了茶组植物的原始种类,又与近缘的原始类群——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的分布区接壤,由此认为,茶树植物是在这一地区由古茶组演化而来。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后者,但二者都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划分而与茶组植物的实际分布情况有所出入,都忽略了茶组植物中一个具有广大分布区的原始的物种——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的分布状况,该种在云南的南部和西部广泛分布,向南分布到泰国和越南的北部,向西过去认为只分布到缅甸的北部,实际上已分布到了印度的阿萨姆地区(最近,笔者最近在英国看到了该地区的大理茶标本)。笔者认为,云南南部和东南部、贵族西南部、文本西部以及毗邻的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是茶组植物可能的起源地。
2.2栽培起源
陈进、裴盛基(2003)曾专文介绍了茶树栽培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1)考古学研究;(2)植物遗传学研究;(3)历史资料研究;(4)语言学和民族植物学研究。详细的介绍见原文,不在此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