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让一个茶杯都显得愉悦
2020-12-18 09:20:35热度:125°C
2020-12-18 09:20:35热度:125°C
近来喝了几次茶,欣见器具和布置都更考究的现象。考究未必是用了名贵的茶具,而是更着重气氛的营造。「让一个茶杯都显得愉悦」,这都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茶道方向。不过对于一些倾向,个人是忧心的。因为部份茶友把茶道弄得太神秘化了。有些茶友为了追求意境的高远,常常用高远的意境谈茶,这无可厚非,但是要看谈的对象。什么是对象呢?在一席茶中,考量平面的茶道要素(不探讨时间轴)勉强可以分出三个主轴:茶器、茶汤、茶主人。
1、茶器
显示的是茶主人的审美意识,显示他的品味。其中颇有些经营规划的趣味。这部份可以用美育来加强。大从装置艺术,小到器物历史,都是自我陶冶加强的方式。
2、茶汤
显示的是茶主人的技术,对于这泡茶是否选择了适当的水温、器具、是否拿捏好点泡的时间,是否置放了恰当的茶量?这些都取决于良好的练习及对茶叶知识的深刻认知。
3、茶主人
这里的茶主人是指茶主人显示对于茶器茶汤的运用,其中最精要的便是动作。茶主人的动作和身体,泄露了他对于茶的爱好程度及精神状态。驼背或抖手,斜着胳膊或取用茶器的不洽当方式,都透露了他对于茶道的观察程度及觉悟方式。
当然,还有其它茶道的要素存在,这里就不谈它。
但是近日喝的几次茶,个人是忧心的。茶道是有「次第」的。是有清晰的系统的。但是几位茶友混着谈,就让人有些感到没有章法。好像用些高妙的词来论这一杯茶,就能意境高了起来。这对台湾茶道的发展是堪虞的。用「谈的茶道」泡个几年,讲人文、文人、文化...的茶友就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好像无法前进,因为前途迷茫,茶好像到了尽头。可是,茶道真的只是这样否?
例如有位茶友一直主张他关于茶叶的小黑板模板能透过控制精神状态来影响茶汤。这个观念就有些问题,中国人认为字如其人,或是画如其人,引申到茶,便成了茶如其人。这有没有错呢?部份没错,有人爱喝浓茶,茶可能泡的浓些,有人喜爱淡茶,茶就泡得淡些。茶能反应茶主人的习性和喜好,这是正确的。但是喜怒哀乐呢?这有些可商确了。泡茶人心情高兴和不高兴时泡得茶会不会有差别?或有差别到喝得出来?会有,但不是那么直接。怎么说呢?一个心情不好的泡茶者,如果自我控制不够,泡茶时就有些技术疏失,有些没检点到的细节,再加上他的表情和语气,喝者自然知道「啊!好苦,啊!他在生气」,这毕竟靠得是上面讲的茶汤技术和茶人动作来展现。
「如果茶叶、水温、时间、器具都一模一样」,我诘问这位「精神派」茶友,「这里放10杯茶,你有没有把握喝得出泡茶的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他倒是支吾了。我换着问,「就用你自己泡的茶好了,请你现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立刻泡些茶来,转头去我们混一下杯子的排列,请你自己分出来」他也连忙推辞。情绪,不是人想的那么难,也不是人想的那么容易。用情绪来掌握茶汤,这难道是说先假装生气然后泡茶或控制兴奋程度30%来泡茶吗?
另一位谈人格修养的茶友也是,他老是认为人格修养会影响茶汤的味道,这该怎么说呢?人格修养会影响一个人的喜好,一个人的喜好会影响技术的选择,然后影响茶汤,这才是真话。就像弹琴,不太喜欢太露骨的琴家谈那一个「绰」音,就会让它其中少了逼些过多的「转折」,只是一道浅浅的弧线划过,弹出的声音就没那么多过多的表情,反而因为用力未白费在其它的部份,因而声音弘远。就是这样,不透过「技术」的要素,「人格」不会直接「跑到」茶汤中。要解释茶汤,最好回归到「技术本位」,不然谈的茶就像空中楼阁,喝到或苦或甘的茶都能品味这才叫作人格修养,而不是倒过来说用人格修养泡出茶,这种「倒接式」的茶道讲法,正是台湾所谓文人,人文茶道的盲点。
不论如何,这几天喝了的心得,也许是一句「思无邪」啊,茶道无论严谨或随性,宝贵的是在一句真诚。泡坏了便面对你的泡坏了,泡苦了便面对你的泡苦了,泡淡了便面对你的泡淡了,这就是茶的人格修养。不要反过来用心性或人格修养这种神秘的理由来掩饰自己察觉的过失,不要在泡茶时不经意的张着口,却一再强调自己茶道的自在或已经「全然的觉察」。华美的言辞有时是清谈的毒药,莫让它进入台湾的茶道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