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核心品质之「滑」与「厚」

2020-12-15 17:18:29热度:341°C

  上篇我们讲到了熟茶特异性中的「活」。

  今天我们来把「滑」和「厚」讲透。

  「滑」

  “滑”与“涩”相对,“滑”感接近于细腻、顺滑,是品鉴常用的词汇。

  但凡用到“滑”字,全然是褒义的。

  怎么感受“滑”呢?最简单的例子,软水比硬水要“滑”。

  “滑”的微观本质是什么?

  在茶汤中,有一部分物质是产生“涩”感的,比如茶多酚,尤其是其中的儿茶素;还有一部分物质是平衡“涩”感的,产生润滑作用,比如氨基酸和一些糖类。

  氨基酸平衡“涩”感的作用极大,氨基酸与茶多酚的比值,叫作氨酚比。

  茶的氨酚比越高,这个茶就越“滑”。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滑”应该是所有好茶通有的优点,为什么还要说是普洱茶熟茶的特色呢?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茶的“滑”能和普洱熟茶相比。

  这与熟茶的加工有关。

  “滑”是怎么形成的?

  在整个熟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是持续降低的,儿茶素更是几乎消耗殆尽,能造成涩感的物质降到云南黑龙潭茶叶了极低的水平;

  氨基酸方面,虽然原料本身的茶氨酸大幅衰减,但是微生物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氨基酸。此消彼长,氨酚比持续增大。

  茶多酚含量极低,氨酚比极高,这是普洱茶熟茶“滑”的本质。

 

  原料对“滑”有两个层面的影响。

  第一层,好原料的氨酚比本身就高。

  第二层,好原料的糖苷类含量更高,更利于进入发酵程序,利于儿茶素的减少和氨基酸的产生。

  「厚」

  “厚”是什么意思呢?

  “厚”跟“薄”相对,喝茶人常说“浓非厚,淡非薄”。

  对于圈内懂行的老手,这句话很妙,但另一方面,对圈外人又有点误导。因为“浓”跟“厚”虽然不是一回事,但确实有相关性。

  “淡”跟“薄”也是同理。

  “厚”字作为审评术语,它的内涵就会被框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基本与“浓”同意,程度弱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