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历史
2021-01-29 12:36:17热度:267°C
2021-01-29 12:36:17热度:267°C
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这与另一山心茶叶三品冠茶叶部史籍《十国春秋》中的记载相互对应: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被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这一名称在史策中开始正式出现。
【兴于清】
茶膏于雍正七年成为贡品。最初的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随后,清朝皇室开始流行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
但是,由于茶膏自其产生开始就非常稀有,直接造成了史书所载均语焉不详,零星所见的有关片言只语,被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所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产品,无法进行确认。
直到清代学者赵学敏乾隆年间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有所描述,对应的典籍中也明确记载有茶膏被清雍正帝指定为贡品,普洱茶膏才散去了厚重的面纱,开始逐渐为人所认识。
【风靡皇室】
茶膏在乾隆时期成为宫廷制品,由“贡茶院”专司熬制。在清朝长达200多年的时间,茶膏作为皇室专用,史上有“八色贡品”之说,雍正、乾隆、嘉庆嗜饮茶膏。
乾隆年间,清宫贡茶院开始制作茶膏。贡茶院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有史书记载:“茶膏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阮福《茶记》)
乾隆皇帝以品饮茶膏作为养生之道,曾留下《烹雪》名句盛
——烹雪(清.乾隆)——
瓷瓯瀹净羞琉璃,石铛敲火然松屑。
明窗有客欲浇书,文武火候先分别。
瓮中探取碧瑶瑛,圆镜分光忽如裂。
莹彻不减玉壶冰,纷零有似琼华缬。
驻春才入鱼眼起,建成名品盘中列。
雷后雨前浑脆软,小团又惜双鸾坼。
独有茶膏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
点成一碗金筌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寒香沃心欲虑蠲,蜀笺端研几间设。
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该诗表明乾隆皇帝对茶膏和以雪水烹茶膏的喜爱和赞美。他把雪水烹成的茶膏称之为“金茎露”、“寒香”等,饮了这种茶,可以使心境清净。他兴致勃勃地把这次烹、饮之事赋成诗篇。茶膏制成时坚硬成块,故乾隆皇帝《烹雪》诗称之为“刚坚”。(此处茶膏属于皇家御制,另一说法是“普洱茶”)。帝王为茶膏作诗,实属罕见,这也反映了当时茶膏在皇家的地位。
【皇宫养生品】
慈禧太后及末代皇帝溥仪推崇茶膏养生之效。
慈禧太后更是视茶膏为养生保健圣品,每日必饮。清代药籍《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清肺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可见,清宫推崇茶膏,不仅其是身份象征,更重要的是其养生保健之效。
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提起过:“按清宫的生活习惯,夏季喜欢喝龙井茶,冬季则爱喝普洱茶。”他又说:“我每年不会放过喝普洱‘头贡茶’的(茶膏)。”老舍笑着说:“真可谓‘一盏浇诗畅,清风两腋生’。”
【风行上层社会】
茶膏被达官贵人所推崇。获得皇家如此推崇的茶膏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赏赐。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传说和绅被抄家,获财无数,所抄钱物尽入国库,嘉庆皇帝唯一收回皇宫的只有500g茶膏。
【特权物品】
茶膏作为宗教领域的特权物品被享用。在西藏,茶膏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成为上层贵族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在宗教领域,茶膏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活佛与宗教领袖的特权专用品。现今,在布达拉宫,仍保留有两间专门熬制茶膏的茶坊。
【顶尖国礼】
茶膏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宾。1792年(乾隆57年),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从此,被西方皇室誉为神奇“东方瑰宝”的茶膏,开始了100多年的西方荣耀之旅。这批茶膏,至今仍存放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收藏之礼】
普洱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在中国传统意识里,皇权是无上权力的象征。皇家物品乃至茶膏都具有了无穷魅力。何况就茶膏本身具有和、润、悠、长之韵,也就成了社会名流、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对象。鲁迅先生一直珍藏清宫贡品茶膏。2004年,其中三克在广州拍卖,以12000元成交,4000元/克。
上一篇 : 普洱茶膏千年不衰
下一篇 : 普洱茶膏所具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