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匞茶】如何控制高血压是否肥胖原来这样算!
2022-05-07 04:12:02热度:120°C
2022-05-07 04:12:02热度:120°C
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
01
定期体检
患有高血压或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体检,经常量血压,这样对自己的身体能够有更好的了解,如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还可以进行疾病基因检测,以了解身体状况,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02
持续用药
目前,高血压尚没有根除的方法,只能服用药物进行控制。但不少患者感觉没事就随意停药,或减少服药次数,这是非常危险的。服药一定要遵从医嘱,不要认为血压下降了就可以停药,控制高血压最重要的手段是持续服药。
同时,需要留意服药降压药后的效果,如果降压效果不稳定,建议到医院找医生询问清楚。
03
饮食清淡
饮食需要注意2个方面:限盐和多吃蔬果。
限盐,每人每天食用食盐的量不超过 6 克(有高血压,或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建议控制在5克以内)。少用隐形高钠的调料,比如酱油、蚝油、番茄酱;多用天然调味料,如葱、姜、蒜、胡椒、柠檬等。
长期坚持低钠饮食,有利于收缩压(就是高压)降低 2~8 毫米汞柱。
另外,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吃两个拳头大小的水果,一斤蔬菜。少吃加工、腌制的肉类、蔬菜,比如咸菜、火腿等。
高血压不能吃的食物忌食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肉类:例如牛、猪、羊肉,五花肉,肥肉,香肠,熏肉等。因为这类食品含脂肪高,虽然是高蛋白,但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容易造成血液中血脂过高,诱发冠心病。
忌食咸菜、辣椒、咖啡、浓茶:辛辣的食物会诱使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此类食物包括:芥末、咖喱、酒、咖啡、碳酸饮料等。
忌食动物油脂:选用植物油。因为动物油里富含饱和脂肪酸,同时金枪鱼、鳗鱼等由于含饱和脂肪酸丰盛也不宜选择。
忌食易胀气的食物:像番薯、干豆类易导致胀气的食品,高血压患者还是少吃为妙。另外味道浓重的饼干,由于糖盐含量过高,因此也要少吃。
04
适量运动
快走或慢跑最实用。每周至少坚持五天,最好每天做半小时有氧运动,避免举重等练肌肉的运动。
运动时间上尽量避开两个血压高峰:一个是清晨6~10 点(醒来后的头几个小时),另外是下午 16 ~18 点,尤其是早晨那个高峰时段。
血压严重升高(大于 180 / 120 毫米汞柱)或者有心衰等并发症的人群,先控制好病情,不要急着运动。记住,运动一定是在血压控制稳定,同时有专业人士指导情况下进行,避免发生意外。
坚持规律地运动,也有助于收缩压(就是高压)降低 4 ~9 毫米汞柱。
05
戒烟戒酒
吸烟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加拿大的一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暴露在吸烟环境里(自己吸烟或者吸二手烟)可明显导致收缩压升高。
为你和家人的健康,请尽快戒烟。
而研究发现:限制饮酒(成年人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15克),收缩压(高压)将降低 2~4 毫米汞柱。
如果以前自己不喝酒,那就永远别拿起酒杯。
06
控制体重
过去,高血压发病年龄常在 45 岁以后,而现在有些患者 35 岁、甚至 25 岁血压就高,其中一个原因是肥胖。
研究发现,体重每减轻 5~10 公斤,超重者的收缩压(就是高压)平均会降低 5~20 毫米汞柱。
你需不需要减肥?1、看体质指数(BMI):
BMI≥24的是超重,BMI≥27的就属于肥胖。
BMI=你的体重(千克)÷你的身高(米)÷你的身高(米)
举例:
某人身高1.6米,体重68千克,那么他的BMI=68÷1.6÷1.6=26.6。
对照上表最后一列的中国参考标准,他或者她就属于肥胖前期需要减肥。
2、测量腰围:
如果男性 ≥ 90 厘米,女性 ≥ 80 厘米,这种属于腹型肥胖,健康危害更大,也有必要考虑减肥。
温馨提醒:
这些做法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正在用药控制血压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就不吃药了,反而会耽误治疗,让效果适得其反。
推荐一款可以有效⬇️压的茶:
点击查看详情点击图片查看匞茶止痛风降三高系列产品简介降尿酸茶、痛风止痛茶的煮(泡)方法 带你了解更多知识!止痛风降三高专家
(痛风、高尿酸、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止痛风降三高匞茶系列产品(匞,jiang,与匠同音同义)
都是采用药食同源的纯植物做原材料
无毒副作用,0添加0激素,纯天然,安全、效果好!
健趣生活享受健康有趣的品质生活图片来源:网络文字摘自网络排版:甘草酸 养成好习惯,远离三高【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明天继续约哦点点下面和
上一篇 : 网红茶饮更迭快,Meco蜜谷果汁茶如何“历久弥新”
下一篇 : 茶叶分类方法那么多,“六大茶类”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