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上,正是中国人的味道”

2022-05-05 14:37:48热度:117°C

 

茶道之上,正是中国人的味道”,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

前几日茶友分享了一本有趣的书与我,书名《有茶气》。内容与书名一样令人遐想,作者博古通今,文笔幽默风趣,观点常常通透犀利。这句话,便是书中一篇的观点。

《有茶气》这书名,乍一看颇觉诙谐,让人浮想连篇。比如忽然记起好久未看的”有妖气”漫画栏目,一阵偷乐后又想到王小波笔下的“有痰气”。最有趣的是,归来堂茶友群里听到无不揶揄的看法:“是否还有汤气或饭气?”

群里展开自由讨论,有的茶友表示:“茶气?从没感受过。”另一位年长的老者说:“喝到茶与自己息息相通,会说茶气好,色、香、味刚好入心。”又一位茶友表示“喝一些岩茶的时候也会有感受,轻微发汗,感觉热气在体内游走,但是冷天喝一碗羊肉汤不也有一样的感受?”

我很开心归来堂茶友群能有如今温暖不失风趣,闲聊不偏主题的氛围。大家自信洒脱,侃侃而谈,这种气氛传染与我,令我在习茶路上倍感有趣和愉悦。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次班门弄斧的机会,群内大谈饮茶心得。

或许好多同期的习茶者不太有我此刻的幸运,能有一个可以任意吐露、不怕出错的地方。茶友们或提点、或补充、或更正,在漫漫习茶路上我们互相探讨,相互学习,共同留下坚实的脚印。

书中作者提及“古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界?一来真懂得品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来的不易。”这句话我极力认可,如我群里茶友,坦然表示未曾体验的,率真表达不能理解的,这都是一位真正饮茶者具备的素养。我很开心能遇到志同道合的这群人,在习茶的路上,我们真诚而热烈。

《有茶气》的作者在书中直言:“中国没有茶道。”对于这句话持反对意见。

“道”字作为哲学用语,博大精深。百度百科解说:“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凡是与道结合的名词,似乎都有一个深意。然而我们对于“道”的理解和慎重实在有过犹不及之感。

茶文化复兴初始,为了要与日本茶道区分,将中国的“茶道”称为“茶艺”。说实在话,因个人对文字的偏见,就不太喜欢“艺”字。如有人问我:“你是茶艺师吗?”隐隐有反感之意。

“噢,不是,我只是普通的茶文化爱好者。”

我们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之处,“茶艺”二字很难全然囊括。我初饮茶不久,一位资深茶客与我谈及一次观看茶道表演的经历,他说参加者有我们中国、韩国和日本。“我们中国的小姑娘个个都很漂亮,但是我却没能感受到舒适和宁静,但是韩国和日本的表演者虽然都是上了年纪的,过程简单却行云流水,令人享受。”

我未曾去现场观看过茶艺表演,但老者的这番话记忆犹新。但我相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茶艺,一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吧。

只是令我反思的是,茶艺一词远没有茶道的深意,茶艺是一个定向名词,而茶道是一个囊括了学习经过,掌握方法,成就技艺,懂得道理的习茶之路程。对于每一个茶文化爱好者而言,每一步摸索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追求茶道的阶段。

中国有没有茶道,得先讨论对“茶道”的理解,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茶道的民众性。中国茶道轻松随意,气质和乐,不拘小节;日本茶道在茶室建筑、茶具、烹点技法、服饰、工作等方面规定细致。

中国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茶道,茶文化爱好者们在探索研究茶叶的漫漫长路上留下许多可贵的精神。不管过去还是将来,我们中国的茶叶之路在传承和不断创新中被我们所认知和学习着。

我想中国茶叶之路,便是我们的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以不同的形式被每一个中国爱茶人演绎着,这里有制茶师,茶器匠人,茶文化学者,茶艺师,审评师,茶商们......以及每一位普通的饮茶爱好者,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都在“上下而求索”。

《有茶气》作者说“茶道之上,正是中国人的味道”,这句话我又是极力赞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