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家邓九刚“赶时髦”用新媒体口述一座城的历史与“乡愁”

2022-05-05 14:35:11热度:130°C

 

原标题:通讯:作家邓九刚“赶时髦” 用新媒体口述一座城的历史与“乡愁”

图为邓九刚。 本人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26日电题:作家邓九刚“赶时髦” 用新媒体口述一座城的历史与“乡愁”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满脸络腮胡子的邓九刚,已经74岁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他喜欢上了新媒体。

在名为“作家邓九刚”的视频号上,他断断续续地录了35集关于家乡呼和浩特2000多年历史发展的小视频,这些视频长则7分钟,短则5分钟。

“粉丝1000多人,流量20万。”尽管与时下所言的“网红”难以比肩,但这位有着国家一级作家、万里茶道协作体(中国)副主席、2013年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等荣誉的知名人士赶新媒体的时髦,外界还是充满好奇。

4月26日,邓九刚为记者揭开了谜面,一切皆为让更多民众记住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乡愁”,更想为文化传播略尽绵薄之力。

一顿烧卖引发的“灵感”

邓九刚起心动念做视频号这件事,居然是因为一顿烧卖(呼和浩特小吃)。说起这一略显幽默的段子,邓九刚哈哈大笑。

邓九刚育有两女,均在北京上班。去年冬天邓九刚去北京和女儿团聚,在一次吃烧卖的过程中,两位姑爷不仅请教了邓九刚烧卖的历史,顺带着还谈及了呼和浩特的历史。其中在媒体工作的一名女儿灵机一动,“这些素材爸爸可以录视频。”

闻听此言,邓九刚觉得“不失为好主意”,但也有疑惑,自己对新媒体可是一窍不通,但女儿打消了他的顾虑:“我们懂,剩下的事不用管了。”

“讲家乡历史,我原本是要写本书的,但年龄大了,写不动了。”邓九刚说,对于女儿的动议,他开始配合,采用的方式是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也需要“备课”

作为本乡本土的呼和浩特人,在过去40多年,邓九刚写作的《大盛魁商号》《走西口》《茶叶之路》等作品,均与这座城市有关。

某种意义上,这座城市的历史邓九刚可以张嘴就来,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在录制前仍然在一张纸上列了人名、地名、年代等关键信息,为的是“不误导观众”。

甚至为了适应新媒体的需要,他还在开讲之初列了提纲,为了能让更多人接受,他用了“我的故乡我的城”这个通俗易懂的栏目。

在第一期的录制中,邓九刚深情地说,“从今天起,我将在这个系列短视频中和大家聊聊呼和浩特的那些事……”“由于我个人的经历和认知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没想到大家很接受这种方式”

如果不是邓九刚在视频号上的讲述,甚少有人知道呼和浩特有过5座古城的历史变迁,以及这座城市很早即是一座国际范儿的都市。

“云中城2000多年,盛乐城1500多年,丰州城800多年,归化城440多年,绥远城200多年。”26日,邓九刚为记者“科普”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历史时表示,很多听了视频号的当地民众,也说是第一次才知道。

在邓九刚口述历史中,对当地的一些街巷、庙宇、桥梁、菜市场、商旅、小吃等内容,亦通过小故事予以穿插,许多民众说,“听了邓老师的口述历史,才真正明白呼和浩特真的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园。”

让邓九刚兴奋的是,他的视频吸引很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等的国际友人的关注。

邓九刚还接到了一名美国友人的问候,并对他的这一传播文化形式给予点赞,这位美国友人很喜欢听他讲的“呼和浩特与俄罗斯、蒙古国国际商贸的交流”话题。

“记住乡愁”之外更想做好文化传播

传播本土文化,让更多人记住呼和浩特作为万里茶道一部分的历史故事,这是邓九刚作为万里茶道协作体(中国)副主席自我设置的“使命”。

在过去数年间,他无论在写作还是讲座以及参加各种与“茶叶之路”有关的会议,皆“三句话不离本行”。

邓九刚坦言,在这次的新媒体视频讲述中,他依然用更多时间,讲述与“茶叶之路”有关的历史,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话题,意义不一般。

事实上,几年前,他曾就“一带一路”“茶叶之路”等话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期望并呼吁社会各界对呼和浩特给予关注。

但现在,他说,在新媒体的加持下,自己对做好传播呼和浩特文化很有信心,自己还很“年轻”,必须与时俱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现在录了35集,总共要录142集。”邓九刚说,作为一个世居呼和浩特的人,只想为家乡做点事,为后辈留个念想。(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