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青烟,半点茶香,墨绿晕染,品宋代点茶与日本抹茶
2022-05-05 11:13:55热度:132°C
2022-05-05 11:13:55热度:132°C
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千百年来一直为国人所喜爱,对于它的研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文化灿烂不同。对于茶的起源,我们早已无从考究,有人说起源于秦汉,也有人说起源于神农时期,其说法多样,各有千秋。但对于茶,它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一缕淡雅的茶香,带走的是城市的喧嚣与一日的疲惫。
关于茶,在唐朝以前其实并没有“茶”字这一说法,有的仅是一个“荼”字,为什么使用的是这一个字,我们也是无从考究。唯独“茶”字,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以后,这才将“荼”字减去一笔成“茶”字。
最早的茶文化,在武王伐纣时期作为贡品存在。再往后发展,茶叶有了商品交换的用途。战国时期,茶叶的规模与用途都有了一定扩大。而提及茶的,又出现在先秦《诗经》之中,这一时期,茶已逐渐渗透到当时社会文化之中。发展至汉朝,茶与佛教有了新的联系,“坐禅”与茶密不可分。及魏晋,饮茶之风初兴。又至隋唐,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人家中必须有茶,街上茶馆、茶肆亦是盛行。但最有趣的莫过于宋代点茶,尽管社会动荡,但文人墨客追求风雅的心却从未停止。
关于点茶,其实并非起源于宋代,据文献记载,点茶的出现不早于唐末五代,在两宋时期盛行,但到了明代泡茶法盛行之后,点茶法开始没落近乎失传。
宋代盛行茶饮,宋徽宗赵佶当年甚至亲自挥毫写下《大观茶论》,可见,宋代的爱茶是从帝王到平民百姓。
和唐代饮法不同,唐时饮茶之法以煎茶及烹茶为主,据陆羽的《茶经》中记载:唐代茶叶的生产历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而后到煎茶,又历经“选茶,工序,选水,烧水,酌茶,品茶”六步。其中,选茶多用饼茶,而工序则还要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最后做成茶末。选水的步骤也很重要,古人对于泡茶所使用的或泉水或江河水或井水也有讲究,不同水质泡出来的茶口感大不相同。
陆羽雕像
区别于宋代,唐代的烧水环节也就是宋代的击拂打茶环节,唐人会在第一沸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次煮沸需先舀出一瓢开水,而后用竹夹子在水中搅动,使水沸度均匀,到这时就可以用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中搅动。最后一沸时,将二沸舀出的那一瓢水重新倒回去,等到开水停沸,生成泡沫,再把茶沫中黑色的一层水膜去掉。完成前面工序,剩余后面的品茶之法其实与宋代大致相同。
煮茶法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粗糙,它可以是茶叶与其他药材或薄荷等物一起烹煮,历经三沸。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因此 也就有了饮茶前三道,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的说法。
宋代的点茶优化了唐代的点茶烹茶之法,但简化并不代表不似从前精致,相反两宋时期将点茶推到了顶峰。明代泡茶之法盛行后,点茶式微,但有一个国家却将点茶之法较好存续,它就是日本。九世纪末,点茶传入日本并被当地人所接受,经过本土化的发展,点茶成了日本茶道。
日本抹茶的制作与点茶制作大同小异,日本抹茶亦是将茶叶的新芽采摘后进行蒸制杀青,然后晾干,再把它碾成粉末状备用。直到需要饮用时,会将粉末泡到热水中,这就是日本茶道里的抹茶。当然,除了这种直接煮茶的方式,也有使用茶碗,筛出最细腻的茶粉之后用沸水冲点,茶筅快速击打搅拌,使茶与水充分交融,直至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抹茶从日本传入中国,并为现代人所重新接受使用,但其现代用途更多用在点心或奶茶等饮品的制作上。
日本抹茶
宋代的点茶当然并不会只是迁客骚人聚在一同仅仅只是喝茶这么简单,饮酒尚会作赋,喜爱附庸风雅的宋代文人又怎会让它如此单调。点茶间,桌案焚香,一缕青烟缓缓飘散。旁置花瓶一个,内里或插有寒冬腊梅三两枝,亦或春花三四朵,屋内清香前中后调各不尽相同。再与友人斗茶,汤面白否?汤花咬盏长否(汤花:茶面上乳白色泡沫)?若遇三月烟雨朦胧,正是江南好风景,烟雨之中,风雅之间,又带了几分慵懒。
也难怪,许多人说若有机会一定要回宋代看看,虽时而颠沛流离,但街头市井,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可以深入瓦舍寻找喧闹,也可走出繁华体验一把偷得浮生半日的风雅,何不快哉?
点茶
点茶文化一度在两宋兴盛,碾磨击拂间,作画吟诗,暂时忘却动荡中的不安。建盏之内所映射出的纹理变幻多端,如同生活前路充满未知。但活在当下,又何必对未来带太多困扰,正如赵佶在《宣和宫词》中写道:螺细珠玑宝合装,玻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如醉乡。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作为宋朝四大雅事,只是叹息到了今日几乎没了踪迹。
也并非四大雅事多难,只是现代化的步伐,多少让人不愿再去细品其中慢节奏,习惯了快餐文化,再适应慢风雅便成了难事。但不管怎样,宋代文化所呈现出的精彩却是有目共睹的。点茶文化有幸在今日依旧延续着,我们的后世仍能看到当年文人墨客点茶击盏间的从容自如。
饮茶,饮的又何止是茶,淡香初入鼻息之间,沿汤纹作画,几分点缀,须臾又散,入口醇香,或涩或甘,尝后回味百转千回。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