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陶瓷茶仓造型的主要因素

2022-05-01 16:10:26热度:133°C

影响陶瓷茶仓造型变化的因素很多,首先是陶瓷的制作工艺,其次是各个历史阶段的饮茶方式和生活情趣,再就是审美观念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陶瓷茶仓造型中的线型、画面、体积、色彩、肌理等形态面貌。

陶瓷制造工艺对造型的影响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合称(还包含着介于二者之间的拓器)。陶瓷是人类最早运用物理和化学方式改变物料性能而烧制的器皿。陶与瓷的界限,一开始并非截然分明,尽管它们之间的物理形态与化学特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简单地说,陶器是粘土在较低温度下烧制成型的泥制品;瓷器是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高温烧成技术和施釉的结果。陶瓷在制作工艺中,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很多已知的矿物质,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

从造型设计构思到制作出成品,必需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因为形体与式样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大类,广泛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茶类植物共有30属500个种,其中我国有14属397个种,到唐代以后,我国因茶树的品种、种植、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形成了延续到现在的六大茶系:其中包括以龙井茶六安瓜片为主的绿茶,以白牡丹白毫银针为主的白茶,以霍山黄芽为代表的黄茶,以铁观音、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的青茶,以普洱茶、六堡茶为代表的黑茶和以荔枝红茶、祁门红茶为代表的红茶。

人们在食用茶叶时主要是饮其茶汁,历史上饮茶的方式主要有庵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冲泡法四种,因茶叶类别差异对储存功能以及饮茶方式对茶叶形状有不同的要求,再加上人们对茶的文化精神追求,从而影响了茶仓的造型形态。

茶叶形态变化

唐代以前的茶叶形态主要是茶饼,制茶的方式是将鲜茶叶进行蒸熟,而后将熟叶捣碎,再压制成饼,最后串起烘干,其储存茶饼的器物不外呼锅碗瓢盆。

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在史料上都无从考证,但一般都认同庵茶法,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六之饮》中证实了庵茶法这一说。饮用方式是将茶饼捣碎后放置于茶罐中,使用开水浇烫或是浸泡,再撒一点葱姜调味,这样的饮用方式对茶仓的要求不高,大都是击和罐类。

到了唐代,饮用方式以煮茶法为主,也称煎茶法。其方法是把茶饼捣碎放置腹中煮,经过三沸后再饮用,煮茶法较之庵茶的过程要复杂多,同时,随着市井生活的丰富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茶事活动中茶的品评技法、操作手段、品赏环境的文化功能不断增强,茶不仅成为皇室和达官贵人的高级饮料,而且也是百姓“人家一日不可无”的生活用品,茶文化向民众普及,大多数茶人都选择了造型美观、制作方便、经济实用的瓷茶具,前人开始非常重视茶具在饮茶活动中的作用。

茶道活动中,还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一定仪式化的礼节。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 “凤凰三点头”,这个礼仪中,泡茶的人在冲茶时需要反复斟酌三次,从而表示对客人的三鞠躬欢迎;放置茶壶时,如果用壶嘴正对着客人,那就表示请来者离开。在唐代就有很多关于茶话会(也被喻为“神仙会”)的传世作品诞生。

出身于苏州的明代四大才子-一文微明终身酷爱茶事,写过一百多首茶诗,其许多画作里以茶为主题,其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惠山茶会图》“如图所示”,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清明时节,文微明与其友人在江苏无锡的惠山游览时的茶话会场景。画中桌子的旁边架好了茶炉,两名童子正在布置茶具和准备煮茶。在茅亭右边的小路上,两位林中散步的友人似乎在等待上茶。

点茶法始于唐代晚期盛于宋代,点茶法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饮茶方式,方式是将水与茶相交融于茶碗之中,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并使用茶笑在碗中进行搅拌

。宋代十二种茶具:茶焙笼、茶臼、茶碾、茶磨、瓢、罗合、茶刷、茶盏托、茶盏、茶宪、茶巾、汤提点,相比以《茶经》为代表的二十余件唐代茶具,在数量上更加精简、造型愈发美观、制作更加精良。“沫成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描写了茶汤泡沫的魅力一如白雪和春华,饮用之后有“合神调内”的功效。

宋人将品饮上升到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悟茶道的艺术境界,而艺术性的斗茶行为,将点茶法推向了高潮,斗的是汤色和汤花。茶文化已成为整个社会流行的一种礼仪和时尚,这直接影响到五大官窑与各地民窑的陶瓷茶仓造型。

元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元曲、元杂剧盛行在茶楼、茶馆子里,在当时仍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社会的动荡、蒙古人的豪放,最终摈弃了繁杂精巧的点茶法,在后世几乎都是采用直接沸水冲泡。

景德镇出土有大量官府枢府窑瓷器,卵白釉印花茶盒高贵典雅,清新自然如新。江西高安窑藏出上的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荷叶形盖面上以青花勾绘叶筋,间有游鱼,给观赏者以联想,颇见意趣;因盖作荷叶式得名,广口、短直颈、圆腹、圈足;罐口上覆盖以浅波曲线构成的荷叶状盖,莲茎或宝珠作钮,到明永、宣时荷叶盖的盖边弧曲度加大,作向上翻卷状,蟠龙形钮。

明代的饮茶方式,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叶茶相似的芽茶。散茶的流行也改变了茶具的形制,茶叶的包装因此有了新的面貌。

明代储存茶叶时,常在茶瓶内放以碧叶,口部封装也包以青碧。小瓶用来分藏茶叶,因为大瓶所装茶叶量多,方便存放。成化斗彩花纹复杂且多变,造型也有一定的规定,具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这种瓷器,一般通体以斗彩装饰,底心青花楷书“天”字而名,系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的宫廷御用珍品。

在崇祯年间,青花茶叶有着自己独有且高贵的社会地位,并且盛放茶叶的罐子地位也是很高的,做工也十分精致,有着统一规定,上面都是用青花来绘制图案,马鞍部均饰方形招牌,其上分别书“上品”、“香茶”字样,在冲泡手法和茶叶的包装上面都和明代相差无几,同时盛放茶叶的罐子也和明代没有太大的差别,依旧是青花瓷和紫砂器为主,只不过较过去相比,罐子的形态越来越多变,样式更加精美,并且越来越注重其他艺术的同时加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多茶类的出现和迎合帝王酷茶,又将茶仓的艺术品鉴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结语

清代青花山水纹盖罐,颈加高,圈足与鼓圆腹之间微内敛,清秀刚劲;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茶叶的外包装开始强化,并在包装上出现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内容。

绿色的茶芽,汤清新、芽似立、香外溢,以白瓷衬之,更显得赏心悦目,味馥郁飘香,因此明清时代流行白瓷茶具,瓷色洁白,器形贵小。

瓷都景德镇所生产的白瓷、青花瓷驰誉世界;浙江龙泉青瓷和福建德化青瓷等也都享有盛名,当时还新创了斗彩,采用了印花、贴花、雕花等工艺技术,使生产的茶具千姿万彩,各式各样。明代中期以后,又逐渐形成了用瓷茶壶和紫砂茶壶冲泡茶叶的风尚,古色古香的紫砂茶仓相配而流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