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边茶生产的历史悠久,质量好,产量大,这就滋生了许多相关联的产业,除茶叶种植、初制、运销外,还有以捆茶与编茶包为大宗副业。
茶叶的吸收能力特别强,工人在制茶的时候不能用带香味的东西洗手,不然茶叶会吸收手上沾附的味道。据说刚开始,茶包是木箱子装的,茶包为方包形状,每包四条,每条20斤。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工人发现茶叶吸收了木头的味道,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后来就改用竹篾条编制的竹篼来装茶叶,一直沿用至今。
捆茶是一门技术活,要编、穿、紧,讲究路数。编茶兜子的竹子也很讲究,一般两年生长的慈竹制成的蔑条手感“滋润”,编成的茶兜子看起来很美观。
五宪乡豆子山村胥家湾组的吴万荣不到二十岁时就开始编茶篼子,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过,算起来近五十年了。大集体的时候,荥经茶厂很兴旺,队上就鼓励各家各户编茶篼子找副业,社员把编好的茶篼子交给生产队挣工分。当时他所在生产队还专门组织一个编茶篼子的队伍,最多时有40多个师傅。速度快的师傅连花(篾条)带编,一天能编好15个茶篼子,挣十分工分(一个劳动日),在当时是最高的工分了。不过那时候,男同志主要是花篾条(启篾),女同志编茶兜子,一个女同志每天能编50个,全生产队每年能编两三万个。生产队的竹子都不够用,还要到六合、烈太去买。
洛篾,即竹麓丝,是捆绑南路边茶茶包专用的篾条。洛蔑分两种,以长短区分,长洛篾为一丈六尺(十尺为一丈、三尺为一米),短洛篾为八尺。捆茶包是“竖二横五一锁篾”,竖起两道用长洛篾,横起捆五道用短洛篾。花洛篾有讲究,一般是选用水竹子。在我县主要生产的竹类有白夹子、慈竹、斑竹、金竹、苦竹、野竹子、箭竹、水竹子等。改革开放后又引进了楠竹。大集体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主要是慈竹、斑竹、金竹、野竹子、水竹子。慈竹可编茶篼子、编帽子(斗笠)、嫩竹扯竹麻编草鞋穿,斗笠和草鞋都可在市场上交易,作为家庭生活补贴。
改革开放后,南路边茶的包装发生了根本变化,洛蔑也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