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茶叶之路
2022-04-26 19:17:23热度:81°C
2022-04-26 19:17:23热度:81°C
白沙古驿道
中国南方茶叶之路示意图
茶籽化石
普安古茶树
铜耳杯组合
黑砂陶罐
铜鐎斗
铜碗
嗨马舞
孃孃茶
编者按:《万峰林文化讲堂》2016年1月8日在兴义市凤茗茶舍开讲。第一讲《夜郎国与中国南方茶叶之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沉睡两千年的话题:夜郎时期,我们这块地盘,是中国南方茶叶之路的起始点。而中国南方茶叶之路和中国北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华夏的南北两条经济大通道,撑起了当时的经济大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功不可没。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是南方茶叶之路的拓展和延伸。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本报特约讲述者将有关话题整理成文,供读者了解。
中国南方茶叶之路
2000多年前,“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司马迁《史记》)的古夜郎国经营着南北盘江流域这一片广大的土地,具有开放吸纳,艰苦拼搏精神的夜郎国在这里拓土开疆,发展生产,对外则积极发展商业贸易,构建了中国南方茶叶之路。
依托当地独有的四球茶资源,茶叶是夜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同时还对外进行黄金、白银、丹砂、土漆的贸易。
南方茶叶之路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以牂牁江(今南北盘江)为依托,经红水河直下南越(今广西、广东一线),再由海路转向世界各地。陆路则向西北取道滇国(今云南省),从东南亚各国经身毒(今印度)而转向世界各地。
此立论有史可据:一,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汉番阳令唐蒙至南越吃到蜀产枸酱,南越人士告于唐蒙;蜀枸酱“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书汉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袭南越。二,《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大夏”即古波斯帝国,蜀之商品是通过夜郎国转印度,再由海上商船运抵西亚波斯等国。
中国南方茶叶之路和中国北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华夏两条对外的经济大通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南方茶叶之路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是西南地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大动脉,到了唐宋时期,在这条大动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形成了与西藏地区进行贸易的“茶马古道”。
两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偏见,对南方茶叶之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应有的宣传。我们应当尊重历史,还夜郎国以公道和公平。
千万里挑一,大自然选择了它
茶起源于哪里?学术界有过不少的争论,一直是未解之谜。19世纪,一个英国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许多学者就认为“印度是茶树的起源地,中国茶树是从印度引进的。”这一观点让许多中国人不服,拿出史料进行反驳:云南发现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树有3200年树龄,早于印度3000年历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中国茶有上万年历史。然而,茶树又起源于中国何处?直到1980年在贵州晴隆县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块茶籽化石,终于让全世界关于茶树起源地的争论画上句号。
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30多年的鉴定,该化石属“四球茶”,为第三纪至第四纪产物,距今至少100万年。一下子,茶的历史被推进了100万年,同时,坚定地证明了茶起源于中国,起源于贵州。为此,在2009年中国贵州茶叶博览会开幕式上,贵州充满自豪地向世人宣告:“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贵州是茶叶的起源地。”也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贵州茶叶始于黔西南。
茶籽化石是一块“宝石”,在当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让它成了100万年后我们最重量级的话语砝码,给我们这片土地带来了荣耀和自豪,当然,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没有那随处可见的四球古茶,没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无从选择。
在化石出土的原地,“中国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即将建立,围绕博物馆还将建设一个面积达498.5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4A级以上古茶园风景区,让晴隆、普安两县之交的云头大山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大茶园。
古茶树
2011年7月13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向普安县颁发了“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牌匾。
普安县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州北部,这里的低纬度高海拔,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为全面掌握普安古茶树分布和存量等信息,2008年,普安县对古茶树进行了1次资源调查,经调查全县共有2万多株千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2011年5月22日,普安县又邀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认定该古茶树品种属于32类茶科中的其中一种,并且是全球唯一,普安县独有,普安千年四球茶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脑益神的作用,而且喝四球茶古茶还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专家组公布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地。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CamelliatetracoccaChang),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
近年来,普安县有关部门相继在县境内的夜郎坝、普白林场、江西坡等地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数量总共达到2万多株。这两万多株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面积达500多亩。在这些古茶树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180厘米,在国内极为罕见,是非常珍贵的珍稀茶树库源。
古 道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开始了对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经营和渗透,西汉以后,更把收服西南诸国作为“统一”大业,据史书所载,秦汉时期,对西南有过这样一些大的举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秦王朝遣常安页略通五尺道,在诸此国中设县置吏。(开发西南,实施郡县制。)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元光五年)
汉中央以巴、蜀人力、物力开始开凿“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
公元前128年或前127年(汉武帝元朔元年或二年)
汉开南夷道至此数年未竣工,“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往南夷地区垦殖,令就地入粟县官,由中央大司农属官都内令丞拨付粮款。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汉中央为求经西南夷地区至身毒的道路“复事西南夷”。令博望侯张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出西南夷。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
汉八校尉攻打且兰未下,中郎将郭昌、卫广由南越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牂牁郡郡治故且兰县,以吴霸为太守。
夜郎侯始倚南越,汉灭南越及且兰遂入朝,武帝授以夜郎王印。
综上所述,开通南方驿道,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施对西南诸国统一的一件大事,秦时的“五尺道”到汉时“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为了打通西南夷地区至身毒(印度)的道路,竟至不惜举大军“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于是有了“夜郎归汉”的历史故事。
秦汉时期开通的古驿道在我州可否寻到踪迹?答案是肯定的。现存普安县的白沙古驿道,据说便是开辟于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将庄跻所创,秦汉时又扩展为五尺道、南驰道,《贵州通史》称之为“夜郎驿道”,商周时它为民间商道,秦汉时为南方茶叶之路,唐宋时为茶马古道。2013年5月,与四川、云南共同打造的茶马古道,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乐汉墓出土茶具
在交乐汉墓出土的400多件文物中,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就其用途进行认真分类研究,大批青铜器也只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大类,而实用器中的釜、豆、壶、冼、碗、盘、簋、瓶、奁、镜、鐎斗,杯、甑、勺、臼、量等,少数用具的具体用途不甚了了。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吴小平先生经过研究,在《考古》上发表了《铜鐎斗的器型变化与用途考》判定:铜鐎斗是属茶具,而东晋以前的耳杯、碗、钵等也具有茶具的功能。据此,在交乐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共计有可列为茶具的是这些:(见图)
一, 铜耳杯八件
二, 铜碗一件
三,铜鐎斗四件
四,黑砂陶罐一件(此种茶具,至今还在使用。)
南方茶叶之路上的嗨马舞
彝族嗨马舞,是流传于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三板桥镇一带彝族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舞蹈,起源很旱,流传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嗨马舞表现的是一个赶马者与一个或两个扮成马的演员表演人与马之间关系的舞蹈。这个舞蹈源于驯马的生产过程,第一次驮东西的马不适应生产劳作,会有一番剧烈的反抗,而经过一番调教之后,它终于认命,成了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人类最好的帮手。
仿生是舞蹈中的一大重要门类,特别是在原生态舞蹈中,仿生更是一大主题。嗨马舞的仿生有两大特点:一是它不是纯自然情形下的生态模仿,它表现了一个过程,即一匹野性十足的“生马”被调教成一匹“熟马”的过程。第二,表演这个舞蹈借助了道具,饰马的演员身后腰部捆有一段马的后半截身子,身前则是马的前半截身子,表演内容多由道具完成,而不是完全借助于演员的形体表现,嘶、咬、啃等全由马头表现,人则表现踢、刨、跑等动作。
关于艺术起源,有多种说法,有源于自然说,有源于生产劳动说,有源于宗教说。嗨马舞是源于生产劳动和自然,与宗教也当有一定关系。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日常生活中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尤其在以古驿道为依托的南方茶叶之路上,马作为人类尤其是彝族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伙伴,其形象进入民族民间艺术是理所当然的了。嗨马舞是一种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从仿生角度和从生产生活中得到灵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使人联想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景,也印证了当时以马帮驮运的生产实际,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价值。
千奇百怪“孃孃茶”
各地茶俗,千奇百怪,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
黔西南州内一些地区流行采制“孃孃茶”,其制作过程要求如下:
阳春三月,采茶季节,十多岁的少女,清早起来,头不梳脸不洗,特别是不能解溲,据说是为了保住“元气”,即背茶篓上山,用右手采下茶苔之后,先是含于口中,待其稍萎,即取出按顺序规整地握在左手之中,如此握了满满一把,即形成梭状,然后扯一根头发捆住,置于茶篓之中,回来之后,便让其自然阴干即可,没有揉捻,也不用“杀青”。
用现在观点来看,此法既不合符卫生要求,其用意也有些荒诞无稽,但这是古法制茶之一种,确实存在,而现在也还有人在制作,定制者更多有猎奇心理。
为这种茶品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采阴补阳”历来是古代的一种养生理念,这种古法制茶便是这种理念的产物,我们不能按现在发展了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去苛求古人,但我们应当了解它。
食疗食补、茶疗茶补、药疗药补,这三疗三补是从古至今养生之道所追捧的热门话题,作为茶疗茶补的孃孃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
作者:楚 生
转载说明:本网所刊登的中国黔西南网及《黔西南日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黔西南日报社中国黔西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欢迎广大网友向我们提供新闻稿件,投稿邮箱:zgqxnw@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稿件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859—。
上一篇 : 古”丝绸之路”的张库茶马古道
下一篇 : 古代中国茶叶万里茶道的经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