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味,茶之香---碧螺春

2022-04-26 10:41:38热度:98°C

西湖龙井因乾隆皇帝而出名,同属十大名茶的碧螺春,也与康熙皇帝结缘。原本叫做“吓煞人香”茶,只因“清汤碧绿,外形如螺”,才改名碧螺春。又因其出自江苏苏州吴中区太湖的洞庭山一带,被称为“洞庭碧螺春”(请注意,碧螺春是江苏名茶,而不是出自湖南洞庭湖)。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作为历史名茶,自然少不了传说文化。有关碧螺春茶的历史传说有很多,其中主要的一种是这样的:据说一位尼姑前往洞庭山游玩,歇息时,随手摘了几片茶叶,然后下山冲泡,香气扑鼻,清幽持久。于是脱口而出:黑杀宁香(苏州方言)。从此以后,当地人就管洞庭山上的野茶,叫做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视察江南时,路过苏州,当地官员以此茶敬献。康熙老爷子品尝后,赞不绝口。问当地官员,这茶叫什么名字?得到答复叫吓煞人香,康熙以为不妥,觉得其名过于直白,不够文雅。于是就根据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的特点,题名“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开启了让自己名闻天下的贡品生涯。碧螺春并不只有苏州才有,但只有苏州洞庭东西山出产的,才被世人认可。碧螺春的香气真正的原因:碧螺春生长于东、西洞庭山,位于苏州西部,也就是苏州人熟悉的东山与西山。由于受太湖复杂的地形影响,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也造就了那里无数叫人羡慕的特产风物。碧螺春就是其中最贵的一种。东西洞庭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茶树又多生长在果树之间,是典型的茶果间作区。

核心产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5~17度之间,冬季温和,气候潮湿,土壤肥沃。东山西山紧临太湖,受水气影响很大,容易形成水雾,罩在茶园上面,就仿佛一层柔光罩一样,太阳折射之后,光照从直射光变成散射光。

茶树生长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散射光,因此芳香物质积累更多,茶叶的香气更加凸显。茶园中又广泛种植各种果树,相互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花果香。当然,除了跟当地特有的环境土壤有关外,还跟茶树的品种以及炒制工艺密切相关。碧螺春以当地特有品种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搓团、炒青、炒制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碧螺春之所以这么好,和它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从采茶到制茶,堪称是与时间的一场赛跑。据《苏州府志》载:“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上品碧螺春必须是清明前采摘,这时的芽叶细嫩,味醇形美,是茶中难得的珍品。

碧螺春传统炒制工艺还有许多讲究,据说有个口诀,如同武功秘籍一般,“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甚至烧的柴不一般,都是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因此炒出的茶叶不仅香味浓郁,还带有独特的果木香气。

出锅后的碧螺春白毫显现,被称为“银绿隐翠”,整体色泽绿而泛黄,颜色较为鲜活。如此精贵复杂, 洞庭碧螺春产量自然不高。

碧螺春是小叶种茶,芽叶细小,6万~7万个芽叶才能做成一斤干茶。一个采茶能手,一天忙十三四个小时,最终制成的碧螺春也许还不到半斤。要说功夫茶,碧螺春才称得上真正的功夫茶。

明前极品碧螺春,优选鲜嫩芽尖及一芽一叶,条索纤细紧实,卷曲成螺,满身披毫,落在杯里清澈明亮,香气清幽文雅,饮后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一泡够沉吟好久,实在是一种享受。

碧螺春娇气到近乎矫情,最佳赏味期不过三泡。当然泡茶前有讲究的准备功夫,倒不是说要弄一整套功夫茶具,只要准备一只玻璃杯即可,另外水温也不适宜太高,85度即可。

第一泡茶,碧螺春条索细紧,即刻下沉,透过杯子看着茶叶的叶片舒展开,茶汤慢慢呈现碧绿色,入口鲜嫩爽口,回味甜醇。第二泡,茶叶的白毫散逸,在茶汤中上下浮沉。果香开始在舌尖萦绕,“香喷喷、甜丝丝、苦因因”,美妙异常。到了第三泡形势却急转直下,茶味寡淡似白开水。

江南自古便有饮茶的习惯,对于茶客来说,所谓的春之味,茶之香指的便是碧螺春了,喝上这么一口,就觉得春天到了。

在老百姓的日子里,开门七件俗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在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则有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论大俗大雅,都离不开这杯茶。

品茶也好,解渴也罢,不过都是生活这杯茶升腾起的袅袅热气。清代文豪龚自珍曾评说:“茶以洞庭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而碧螺春的香,就是其中一种醉人的香气,里面藏着江南春日里万物初醒的气息。

春风送暖,千里友茶庄上新明前正宗极品碧螺春,外形嫩碧卷曲,入口清香扑鼻,品啜鲜雅醇郁,回味隽永绵长,真诚邀请茶友们莅临品鉴。与君同坐,时光静寂,喝茶刚好。清风舞手心,清泉划指尖,品茗感天地,甘苦悟人生。饮一杯明前碧螺春茶,春天的日子才称得上舒适,品得一杯碧螺春茶,让心灵在春天里醒来,慢慢开启您一年的精致生活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