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历史

2022-04-26 06:09:39热度:120°C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居(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处的“茶”即是“茶”,由此发现茶树鲜叶具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利用茶鲜叶晒干作贡品,西周茶作祭品,春秋茶作饭菜,战国茶作药物,西汉茶作商品交易,西普茶鲜叶作羹饮,南北朝茶鲜叶加工成饼茶,唐朝发明蒸青团茶,宋朝发明蒸汽散茶,明朝创制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清朝创制白茶青茶,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形成了我国现有的六大茶类。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与分类可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桂妃红茶,工夫、桂妃是命名,红茶是分类;白豪银针,白豪是分类,银针是命名。茶叶的名称通常具有较为直观的描述性,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

茶叶的命名依据茶树品种、产品销路等,命名各有不同。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六大茶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为便于研究与比较各茶类之间的一同,科学系统地将其分门别类,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

1978年,安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科学的茶叶分类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表明制法的系统性;二是表明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三是表明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即在茶叶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茶叶多酚的氧化程度,结合茶叶品质和茶类发展先后,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该分类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现代茶叶分类科学的基础,对我国茶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收到国内外茶叶界人士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不少茶叶新产品,茶叶分类新方法也随之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研究员在原有六大茶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茶类(即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含茶饮料等)的分类。华中农业大学有关研究人员依据茶叶加工应用的深度,将茶为初加工茶、再加工茶、深加工茶三大类。

基本茶类:绿茶,蒸青、晒青、炒青、烘青。

白茶:白芽茶(白豪银针)。白叶芽(白牡丹贡眉

红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工夫红茶(三江红茶、桂妃红、伏虎红、元宝红。

黑茶:湖南黑茶、湖北老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

国外茶叶分类较为简单,一般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日本多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