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要懂茶禅一味,先懂苦、静、凡、放
2022-04-25 22:24:49热度:127°C
2022-04-25 22:24:49热度:127°C
轻松关注我们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1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2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3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4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艺人推荐(点击跳转匠人页面)
【潘晨】【陈惠红】【孙晓蕾】【苑振东】
【范鹏】【陈菊芳】【李金强】【吴优良】
【夏青】【蒋峰】【汤先武】【廖江玲】
【许智萍】【鲍雯君】【张志清】【武永君】
【孔春华】【谢永新】【潘小忠】【吕尧臣】
【顾婷】【陈进】【秦巡】【束旦生】
【徐飞】【贾维】【李昌鸿】【杨志仲】
【江友明】【黄丽萍】【程康】【厉上清】
【顾涛】【蒯良荣】【顾勤】【吴扣华】
【沈红芬】【卢焕明】【庄玉林】【王福君】
【查元康】【何卫枫】【沈寅华】【汤鸣皋】
【沈俊】【张红华】【范泽锋】【谈跃伟】
【曹奇敏】【何伟斌】【陈宏林】【荀少华】
【王国新】【王月玲】【李霓】【陈顺培】
【陈正初】【李昌鸿】【张志清】【蒋小彦】
【范建中】【朱丹】【顾绍培】【朱建伟】
【倪顺生】【丁洪顺】【邵顺生】【汤杰】
【王杏坤】【周伯其】【孔小明】【闵璐】
【沈彩娥】【许良平】【王玉芳】【贾静静】
【刘莹】【姚玲香】【刘浩】【莫顺仙】
【穆明龙】【范文杰】【王秀南】【储俊伟】
【许俊】【胡小香】【王余平】【沈建强】
【张建伟】【耿浩】【张永星】【顾跃君】
【陈锋】【程文兵】【冯娟】【王其明】
【储国峰】【李峰】【范永军】
▇ 扫码关注我们 ▇
蜀茗紫砂
号 : shumingzs
蜀茗紫砂官网
请点击“阅读原文”
为紫砂艺术点赞上一篇 : 茶中的苦、涩、香、甜从而何来
下一篇 : 控制住这3点就能减弱茶的苦涩感!不信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