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故事的老万有茶,有酒,有故事

2022-04-24 18:41:22热度:79°C

村里迎来了四月天。栀咖啡的院子修缮一新,大马营也进入了一座难求的季节,最近造访响堂的朋友们如果仔细看看,能发现不少的变化,路边的电线杆陆续移走,贯穿全村的水渠已经铺上了石板,好几幢村屋经过了翻修,像是要迎来新的主人。在栀咖啡的北边,村口五棵大树下,有三间别致的房子正在装修,其中有一间叫做“桐月春至”,这里的主人就是南京文化圈里很多人都认识的老万。

▲在响堂桐月春至前的老万

01

老万,那个收藏故事的人

南京青奥会期间,Discovery频道的一部纪录片《发现·南京》,让老万一下就火了,他和他的旧物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老万由此成为了南京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和研究者。第一次见到老万,是在大板巷77号的“桐月春至”,这是他自己的收藏馆。不大的店面,装满了不同年代的旧物件:老门匾、老家具、旧票根、小人书、上了年头的暖水瓶......这些都是老万的宝贝,随手拿出一样,背后都有氤氲着旧日时光的故事。

▲大板巷桐月春至

▲老万收集的旧门牌

▲老万的书法作品

老万名叫万俊,因为着迷收集老物件,18年前还是“小万”的他就有了“老万”的名号。老万的藏家生涯起始于一次偶遇,一时兴起在上海旧货摊买下了一个竹编暖水瓶,让他萌生了系统性收藏和整理民间旧物的志向,“过去的城市,太好看了,街巷布局、老字商号、生活饮食,每一样都是城市的DNA,是让这里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关键,可惜大多数都消失了。” 十几年来的积累,老万已经成为这个领域小有名气的玩家,一直以来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南京的旧光阴,他打理的“桐月春至”茶馆,自然也成为了南京城里的一处雅集之处。

▲80年代的公交车售票员票夹子

▲整墙的旧物件

▲南京老照片

02

山谷里的博物馆 “桐月春至”

如今,四十多岁的老万有了新的想法,他打算精心挑选这十几年的积累,觅一处合适的院子开一家私人博物馆,坐下来慢慢讲述这些年的故事。老万和响堂团队一拍即合,加入了我们的”新村民计划”。老万的家乡在滁州,从小就熟悉浦口,他的收藏事业初期,第一个仓库就在浦口火车站附近,如今决定落户浦口响堂,也算是一种回归。依山而居,与自然为伴,老万觉得在响堂做个村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距离主城区20公里,隐藏在山谷里的响堂对他来说,是一个能退让的地方。

在村里转了很多遍,老万选定了村子中间,栀咖啡旁边的五十号,这间小院延续了大板巷那家茶馆的名字,还叫“桐月春至”。桐月是农历的三月,是梧桐抽芽长叶的月份,每年当南京城下起梧桐雨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又到了。春天是个充满生机和无限可能的季节,“桐月春至”寄托着老万最美好的期愿,他希望打造出一个别致的、能呈现视觉听觉味觉三重体验的地方。“桐月春至”的一楼,是一间旧物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南京的过去的岁月;二楼是个私厨,一壶酒、一桌菜,听老万讲述珍藏已久的故事。

桐月春至的对面,老万还打算打造一家微书店。成堆的书籍填满落地窗,煞是温馨。相信大山里的书店能让你体会到城市书房感受不到的阅读体验。

▲老万在看房子进度

03

怎样预定老万的私房菜

关于过去的时光,老万觉得跟食物有关,所以在“桐月春至”的二楼,预留了一个招待朋友们吃饭的地方。除了研究和收藏,老万还做得一手好菜,偶然一时兴起,他会花上一整天时间细心烹制一桌好菜,酒足饭饱之后,必有一道老万颇为得意的鸡汤馄饨,据尝过老万私房菜的朋友透露——“妙不可言”。“桐月春至”正在装修,大约在五月初和大家见面,这些年来收藏的旧书旧物都会安置在这里,老万也会常驻村里潜心料理他的收藏事业,欢迎朋友们来做客——旧物博物馆免费开放,兼售茶饮零食,私房菜需要提前预约。

▲鸡汤馄饨

▲老万的私房小菜

▲还在装修的私厨

更多新店将陆续推出,感谢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关注,也期待更多有意思的品牌进驻响堂,和我们一起见证这座山村的复兴。

END

撰稿 | 尽达

编辑 | 尽达

审稿 | 李帆

图片 | 老万、响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