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百茶·百人大悟县-大悟绿茶-易绍锋
2022-04-24 14:26:39热度:116°C
2022-04-24 14:26:39热度:116°C
为巩固拓展“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工作成果,宣传典型,主办方于3月23日起,通过对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该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进行持续宣传报道,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做出新的积极探索。
此次获评的产茶县及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主办方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茶叶特色,为每个获评县及茶,精心撰写了获评词,以诗句凝练其特色,彰显其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江淮纷纷贯茗田
云缠雨戴大悟缘
百县 | 大悟县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1933年建县,原名礼山县。为纪念大悟山根据地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52年更名为大悟县。全县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特征大体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53.3%,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大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十大将军县之一,涌现出了徐海东、程世才、聂凤智、周志坚等37位开国将军,走出了刘华清、钱运录等一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在这里留下了战斗史诗和光辉足迹。
大悟:茶春之歌
大悟物产丰富,先后获评中国乌桕之乡、板栗之乡、名茶之乡、国家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悟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先后被列入全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并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大悟茶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
大悟:茶山如画
全县茶园种植面积30万亩,2020年茶叶总产量9816吨,实现产值15亿元,从事茶产业农户2.6万余户近10万人。茶叶是大悟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实力产业,全县现有规模不等的茶场(茶园)260多家,基本建成了乡镇有主体、村村有茶园的格局。培育了茶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共有茶叶“两品一标”认证产品16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6个。茶产业基本形成“红绿抹白茶,春夏秋季采”的全产业链、全开发利用的产业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大悟变成了惠泽民生的现实画卷。
百茶 | 大悟绿茶
大悟茶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明代诗人程良筹游览大悟寺品茶赏景,对大悟茶赞不绝口,作诗《古城庵试茶》(古城庵,大悟山八庵之一,有些志书将此诗题作《大悟山试茶》),当时境内寺庙众多,黄龙寺、九龙禅寺等较大的寺庙开始种茶饮茶,后逐步扩散到民间种植。
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大悟绿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年产量9000余吨,产值达15亿元,全县农村人口因茶增收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0%。大悟绿茶包括大悟寿眉、悟峰龙井、柏园黄龙寺、悟道茶、金鼓露毫、青松剑眉等系列产品,先后获得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中绿杯”金奖、“中茶杯”银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湖北十大名茶”等。此茶还分别被《湖北名茶》、《湖北名优新特商品大全》、《湖北名优茶》、《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等专著收录。大悟绿茶充分利用茶叶生产加工大户和自然景观优势,打造集茶叶生产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农场、茶叶观光体验园,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百人 | 易绍锋
易绍锋,大悟县茶叶局局长,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湖北省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易绍锋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前沿,积极打造茶叶实力产业,夯实脱贫致富根基。近五年来全县累计落实茶叶产业扶贫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发放茶苗5000余万株,开展茶叶产业扶贫培训29场次3100余人次。培育茶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茶叶产业扶贫成效突出,2019年6月湖北省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交流暨产业扶贫培训现场会议在大悟县召开,被列入2019湖北茶业“十件大事”。易绍锋创新指导的茶叶产业扶贫“悟道模式”入选湖北省产业扶贫纪实《大地作证》一书,大悟县茶叶产业扶贫收录入荆楚产业扶贫《决战决胜》市县推进篇。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易绍锋所在单位大悟县茶叶局荣获“五一劳动奖状”;个人在大悟县脱贫攻坚战中获评“优秀扶贫干部”;在2020年鄂茶科技抗疫保增收、提振产业促发展中,被湖北省茶叶学会表彰为“抗疫先进个人”。
号:ctfa-cte
上一篇 : 茶桌上的礼仪
下一篇 : 官方问答宜兴茶局巷居民楼栋前场地长期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