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我国的饮茶历史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2022-04-22 21:55:25热度:87°C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这是目前茶叶界所公认的事实。世界上50多个国家种植的茶树,茶种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且利用茶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母系社会末期的神农氏时代。陆羽《茶经》中记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虽然现代学界对于神农氏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神农氏即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也有人认为神农氏更像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虚拟出的人物。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否有神农氏,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发现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并加以利用,大体上没有争论。

随后,经过夏商周时代的驯化和引种,再到先秦时期饮用价值的开发,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国的饮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有高潮有低谷,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今天,予言茶事就带大家一起来回溯历史,看看历朝历代的饮茶文化,探寻隐藏其中的文化密码。

一、先秦时期的茶叶发现及利用

茶叶最早开发出来的并非是饮用价值,而是药用价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华佗的《食经》中,也有关于茶叶“久食益思”功效的记载。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第一次记述了人类驯化种植茶叶历史:“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据此推测,巴子封国迄今为止已有3139年历史。而当时的巴国上贡给周王室的贡品中,就有“丹漆 、茶 、蜜 … … 皆纳贡之” 。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巴蜀之地已经开始广泛种植茶叶了。而且《华阳国志·巴志》还记载“园有芳弱、香茗”。这里的“园”指的就是人工开垦的茶园,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此时巴国已经开始人工栽培。

在茶叶叶的药用价值被发现后,紧接着出现了其食用价值。古人一开始利用茶叶,主要是食用鲜叶,后来将茶叶晒干,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此阶段,大体上茶叶食用方式就是生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开始作为茗菜食用,以水煮之。《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婴虽然贵为齐景公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日常生活起居却比较简朴节俭,粗茶淡饭,主要以茗菜而食。这里的茗菜就是未经晒干的茶树鲜叶。后来,先民开始利用茶叶来煮粥喝。《晋书》中曾有过茗粥的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这种食用茶叶的传统,甚至保存到了今天。在云南少数民族基诺族中,当下仍然有将新鲜茶叶揉碎配辣椒,加盐加水拌匀食用的习俗,当地人称之为“凉拌茶”。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招待来访的尼克斯总统时,就曾经有一道茶叶做成的菜肴——龙井虾仁。

这说明,茶叶的药用、食用价值从最初开始发现并利用起,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虽然现在不作为主要的价值体现,但其传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基因,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饮用历史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作《日知录》中记载: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换句话说,到了秦朝占领巴蜀之地以后,茶叶的饮用价值才得以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农事的交流,茶叶开始从巴蜀之地向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陕西河南一带传播。所以、陕西和河南成为最古老的的茶叶种植区域之一,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带。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均开始种植茶叶。

这一阶段,茶的名称没有完全固定,叫法多种多样。比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将茶称之为“荈诧”。而在扬雄的《方言》中,茶又叫做“蔎”。东汉《桐君录》称之为“瓜芦木”,《神农本草经》中,茶又被叫做“荼草”或“选”。南朝《吴兴记》中称茶为“荈”,而东晋裴渊的《广州记》则称之谓“皋芦”,如此等等,不下十数种。这说明,在秦汉至隋朝之前,先民对于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仍然处于探索发现阶段,还没有完全下结论。

而此时的饮茶文化,也仅仅局限于皇室贡茶和贵族社会,普通百姓饮茶之风还没有兴起。在文言传奇小说《赵飞燕别传》中,有过一段关于汉成帝时期饮茶活动的的记载: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 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

不过这本《赵飞燕别传》版本众多,大概的成书时间在北宋中期,作者是一个叫做秦醇的人。我们不知道秦醇有没有把北宋盛行的饮茶文化风气,附会到汉代传奇小说中。

但根据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主奴契约《僮约》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前59年时,也就是西汉神爵三年,四川彭州一带不仅有茶叶种植生产,还有茶叶贸易买卖,富贵阶层也专门以茶来待客。《僮约》全文近600字,却有两处提到茶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这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在结合《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所以, 王褒给奴仆安排去武阳买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在《四川通志》中记载:“名山县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五顶……即种‘仙茶’之处。”而东汉《桐君录》也记载了当时湖北黄冈和江苏常州等地茶树种植的情形。

三、唐宋时期茶叶繁荣普及阶段

唐朝在我国茶叶种植生产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茶文化也大致是从唐朝中后期才开始形成的。唐朝时期,中国已经有八大茶叶产区,分别是山南、淮南、剑南、浙东、浙西、黔中、江西、岭南等茶区。当然,提到唐朝茶叶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茶圣陆羽。陆羽一生爱茶,并且在游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当地的茶叶种植历史及加工制作水平的基础上,于公元760年开始撰写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学的第一部专著《茶经》。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茶学百科全书,总结了茶叶的起源、当下的种植现状、茶道和茶艺等诸多内容。他在书中提出茶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茶文化的真实起源就来自于陆羽的《茶经》。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细的介绍了当时盛行的制茶工艺,蒸青团茶的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唐朝中后期,茶叶已经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享之物,而是已经普及推广到民间,老百姓饮茶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而且,随着茶叶种植区域的扩大,茶叶已经开始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朝廷开始针对茶叶征税,以补充国库。这种现象,在五代十国时,变得更为疯狂。各茶叶生产区域内的小国之间,连连征战,耗费巨大。官府只能不断鼓励农民种植茶叶,征收茶税,来补贴军费开支。像福建建安的北苑贡茶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广西被马殷政权所辖,“请听民售茶北客,收其征以赡军”。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以后,我国南方地区逐渐统一并安定下来,这进一步刺激了茶叶的种植生产。宋朝形成了以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和福建路为主的五大茶区,全国共有242个县产茶。因此,宋朝是我国历史茶叶发展的巅峰阶段,民间有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朝人爱茶,可能在封建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可以比拟,因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人人皆爱。

著名的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虽然当皇帝不怎么样,但对于诗画和茶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自己爱喝茶,还喜欢斗茶,更是点茶的高手,甚至自己还写了一本《大观茶论》。这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宋代制茶工艺趋向于复杂精巧,龙团凤饼大行其道。在《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北苑别录》中均有龙凤团茶制作技术的记载,采摘鲜叶之后先泡水,再上锅蒸清,放凉后用冷水洗净,紧接着小榨大榨,去水去汁,放入瓦盆研细,置入龙凤模中压紧烘干成型。

实际上,龙团凤饼制作非常复杂,耗时耗力,因此茶叶十分昂贵。但是,宋朝茶叶的产量仍然是空前的,根据《宋史 · 食货志》和《大观茶论》记载,宋朝嘉佑年间茶叶产量合计在2.65万吨左右,而到了宋徽宗年间,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斤左右,这比今天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还要高。宋朝全民爱茶,导致茶文化十分盛行,宋朝点茶文化和斗茶文化堪称一绝。大诗人苏东坡和陆游等,都是斗茶的高手。

唐代人饮茶主方式要是煎煮,而宋代则重点茶。这两种饮茶方式有一定的区别,这跟当时的茶叶制作工艺和饮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虽然都是以蒸青团茶为主,但唐朝蒸青团茶并没有压榨去汁的工艺,所以直接煎煮即可。而宋茶则压榨去汁,且分大榨和小榨,工艺较之唐茶更加复杂,冲泡的时候就变成了用沸水调饮,所以叫点茶。

四、元朝时期茶叶文化发展

经历宋朝的巅峰发展阶段以后,在元明时期,由于战乱导致民不聊生,茶叶种植区域基本没有太大的扩展。元朝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总体上是不如宋朝的,但盛在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庞大,且横跨欧亚两块大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还算繁荣。所以,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变得更加盛行。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带去了大量的茶叶、丝绸和陶瓷等中国传统的工艺商品,与沿途诸国进行贸易往来,将中国的饮茶文化传播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古里、暹罗等地,甚至印象到最远的东非和红海一带。

现在英文中的tea,基本上普遍认为是从福建方言中“茶”字的叫法而生。到了明朝时期,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等地,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口城市,交易量很大。郑和下西洋就是从福建长乐太平港出海,而西洋商人也多在福建沿海登岸进行贸易往来。由此可知,在明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已经正式走出亚洲,不再在东亚文化圈内流行,欧洲成为了新兴的茶叶市场,潜力无限。

至元明时期,茶叶种植生产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值得注意的是,公元1405~1433年,郑和将茶籽引种到台湾省,开辟了台湾茶区。而且,在明朝时期,我国茶叶加工生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茶叶生产工艺,一直到今天,各类茶叶的加工生产和饮茶冲泡,都可以说受到明朝这次茶叶变革的影响。

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十四年,太祖朱元璋下诏:“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造纳贿,故有是命。”

这就是我国茶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 罢造龙团,改制散茶”。至此,风行近千年的蒸青团茶工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蒸青散茶为代表的革新工艺,随后又发明炒青工艺,我国茶叶加工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明朝时的炒青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作极其类似,高温杀青揉捻和烘干等成为必不可少的步骤。现代茶叶分类中的六大茶类,也从明清时期开始缓慢发展裂变,从绿茶到黄茶白茶黑茶红茶青茶等,乃至发展到花茶和再加工茶类。当然,明清时期的茶叶发展,还体现在冲泡技术的革新上。明朝以前,因为盛行片茶,所以冲饮方式多是煎煮或者点茶,工艺流程复杂。但是到了明朝以后,散茶成为社会的主流,饮茶方式就变成了冲泡法,更加简单灵活,随时随地都可以喝。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乃至茶学的普及推广,让老百姓在喝茶之余,更多的感受到茶叶的文化内涵。

冲泡饮茶方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仍然是主流喝茶方式,特别是在绿茶的饮用过程中。即使像铁观音和普洱茶等的功夫茶冲泡,也是在汲取了古人泡茶方法基础上,改进而形成的一整套冲泡规范。

五、清朝乃至民国时期茶叶发展

清朝入关统一中原地区以后,我国茶叶种植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类似于今天的茶叶品种开始出现,形成以品种为主的种植区域。比如以福建安溪、建瓯、武夷山等地为主的乌龙茶种植中心。以安徽祁门、东至、江西修水、景德镇为主的祁门红茶种植中心。以浙江杭州、安徽黄山、江苏太湖为主的绿茶种植生产中心。以四川雅安、汶川、什邡为主的边销茶和以湖南岳阳、临湘为主的砖茶生产中心。

而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受战乱影响,茶叶的种植面积,降到了历史的低点,但毕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仍然有一部分人选择坚持种植和加工生产。根据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和胡浩川的研究,可以将民国时期的茶区分为外销茶区和内销茶区两大类。外销茶区8个,分别是祁红、宁红、宜红、湖红、温红、屯绿、平绿以及福建乌龙茶。内销茶区5个,分别是六安、龙井、普洱、川茶、两广。

在清末民初徐珂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著作《清稗类钞》中,记载了大量的清代茶事有关的活动,比如“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等等,不下数十种。这本书生动展现了清代人饮茶文化的盛行和各种茶道茶艺的方式。清人饮茶,几与现代人雷同相似。其中,六安茶、龙井茶都是伸手国民喜爱的经典名茶。当时的贡茶六安瓜片,即使是贵为皇后的慈禧,每月也只能按宫规得到14两配给。

在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作为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在国际贸易中获利颇丰,茶叶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茶叶开始走向下坡路,不仅在国际上争不过新兴的印度、斯里兰卡等茶叶种植国,国内茶叶产量也急剧下降。清末民初,兵荒马乱,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到处逃难,别说种植茶叶,就连喝茶的人都少了许多。

民国时期涌现出一批各领域内的宗师级学者教授,并且大多与茶接下来不解之缘。像周树人和周作人两兄弟都爱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知堂老人也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到了梁实秋那里,茶叶就变得更加普通和内敛,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叶,喝茶就是为了解渴: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以上文字记述,也让我们大致感受到,在民国时期,茶叶的文化内涵和本来属性,都已经极其完整。有人喝茶更在意闲情雅趣,在茶道中追求曲径通幽。有人喝茶只在乎解渴放松,在粗茶淡饭中活出自在。

不管怎么说,自从茶叶被人类发现并且利用以后,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茶叶的生产种植、加工制作、茶叶的品饮和商品贸易,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中国茶叶及相关茶文化影响了全世界。

而这些传统的茶文化,也正是从历史历代的积累之下逐渐形成,并且发扬光大的。茶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将对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