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茶的故事
2022-04-21 17:23:17热度:110°C
2022-04-21 17:23:17热度:110°C
这个清明,没有邀约,却如期而至。
因为是清明假日3天,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母亲早已准备好了早饭,洋洋洒洒8个菜,着实吃的既解馋又舒心。
中午便随着父母一块去茶山采茶,已有十余年没来过自家的茶园了,由于父母年岁已大,路途又比较远,茶园也没有小时候看到打理的那样好了,荒草和茶树一样茂盛,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等今年冬天要把茶园好好管理管理,松松土、施施肥,要不然明年就没有茶叶可采了”。记得小时候茶园划分到户,每家都自己的茶园,每当采茶时节,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幼齐上阵,满山遍野都是采茶的人,大家一边采茶一边谈笑风生,拉拉家常,老年人时不时还会兴致勃勃的哼上几句小调。而我们小孩子则成了撒缰的野马,相互的追逐、打闹,根本不去理会大人的忙碌,玩的时间太久就会招来父母的一顿“数落”,我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茶园,帮着父母采茶。我们还真不是采茶的材料,大人们都采的满满一篓一篓的,而我们却是半篓都不到,等到夕阳落山回家吃饭的时候,我们都憋屈撒起娇来,父母只好帮着我们一起采茶装满篓子,高高兴兴的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相互攀比着,谁比谁采得多,谁比谁采得好……
如今的茶山采茶的人寥寥无几,也许是随父母那一辈的老去,我们这一辈在家都少,她们都是自己采点茶,作为日常的饮用,再多出来的就是邮寄给自己的子女了。仿佛那一切热闹的景象还在昨天,时光一晃却是三十余载。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慢慢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采茶便成了我和哥哥学费的唯一经济来源。休息日采茶挣学费,勤工俭学采茶,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时间是泡在茶田的。而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像我第一次上山采茶时那么大了,我没有时间经常回到家里,只是偶尔假期和周末回到家里,那也是呆上一两天就走。父母已是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了,她们依旧保持那种勤劳淳朴的品质。
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采茶少年郎了,没有当年的稚气了,大半天的劳作我已经有些吃不消了,父母似乎没有说回家的意思,我也只好硬着头皮,漫不经心采着,女儿倒是很欢快,时不时的窜来窜去,就和我小时候采茶一样……
吃过晚饭就开始炒茶叶了,在母亲的指挥下,我将茶叶第一在大火中倒入锅里翻滚杀青,约莫三四分钟起锅在簸箕里面揉搓,顺着一个方向,揉搓的越细越好,慢慢抖散开;然后二次倒入锅中炕干水分,起锅二次揉搓抖散开,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技术活了,力道、时间都需把握好,不然炒出来的茶叶品相、口感都不好,粉末也多,所好的是我年年都会回家做,母亲在一旁指导,所以我这道工序做的还是蛮不错的,最后再次把茶叶放入锅中,慢慢烘干,这需要人的耐心,火候的把握都要恰到好处才行。
大约1个小时后,一锅芳香扑鼻的茶叶就炒好了。这时候,我多年的习惯就是泡上一杯清明的清茶,尝尝自己亲手的劳动成果,而后继续和母亲一起炒完当天菜的茶叶。炒完茶叶也是晚上11点多了,带一天的劳累和疲倦,静静坐下来喝喝茶,和母亲拉拉家常,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人最大的幸福了,父母依然健康的生活着,我们回到家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能和父母一起采茶制茶。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到周末母亲总会打电话催我回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繁忙、家庭的琐事,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每年清明的时候母亲依旧打电话催我回家,她知道,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明的那一杯清茶,多年了,这个习惯依然没有变。
或许茶就是连接我与父母、与老家的那份情怀吧,时间在变,亲情不会变,我与茶的故事也不会变。
主办单位:广佛镇中心小学
供 稿:陈军军编 辑:陈军军校 对:黎 明审 核:臧德刚签 发:臧德刚广佛镇中心小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 : 推动黔茶出山,贵州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一直在路上0117
下一篇 : 春来茶香香——大二班“春天的味道”主题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