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丨率先征服全球的福建茶,不是大红袍,不是铁观音,而是……
2022-04-19 11:23:59热度:102°C
2022-04-19 11:23:59热度:102°C
10月27日
央视国际频道CGTN
《舌尖上的非遗》聚焦福建福州
探索茉莉花茶中花香的奥秘
你知道吗?
在2014年,
首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福建“茶”,
而是福州的茉莉花茶!
▶ 福州茉莉花茶“兴衰史”
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茉莉花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落户福州。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和适宜的气候,茉莉被广泛种植。
茉莉花茶始于宋朝,发源地在福州,期间经历了焙团茶、点茶、泡茶三个阶段。
1941年,福州被日寇占领,口岸被封锁,茉莉花茶销路受到极大限制,一度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福州茶厂”,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再次兴起。
1986年,福州市政府宣布,将茉莉花确定为福州市花。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生产达到鼎盛,茶企近千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国际茶业协会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
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2018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达到31.75亿元,稳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在地理标志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达到159.1亿元,位列全国第26位。
2019年,福州市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关于茉莉花茶的认知,大家知道多少?
外形特色,“大不相同”
茉莉大白毫:简称茉莉大毫,系福州茶厂采用福鼎大白茶等良种早春嫩芽特制成坯,并以双瓣和单瓣茉莉交叉重窨,"七窨一提"而成,是福建茉莉花茶中最高档的。
天山银毫:福建宁德茶厂选用高级天山烘青绿茶与"三伏"优质茉莉,按传统工艺窨制而成,是曾经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的特种花茶。
茉莉苏萌毫:苏州茶厂创制的特种花茶,采用高档烘青绿茶和优质茉莉经"六窨一提",精工窨制而成,曾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称号。
四大分类,“定位考究”
工艺型花茶:选用上等原料,经过人工造型,将干花捆绑在茶叶中间,冲泡时,茶叶和鲜花缓慢舒张开来,形成了各种巧夺天工的造型,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产品主要有“花开富贵”“千日红”等。
特种花茶:特种花茶对绿茶叶和茉莉花的选料非常讲究,通过全手工的"八窨一提"工艺制作而成。代表产品主要有:茉莉凤眼、茉莉银针、茉莉白龙珠等。
级型花茶:这种茶叶以烘青茶坯为原料加工而成各种规格的茶坯,然后将茶坯和不同的茉莉鲜花拼合,最后经过窨制而成。它的外形经常是条状的,一般分为春毫、香毫等。级型花茶主要以茶的香味浓度高低来判断茶叶的档次。
碎、末、片茉莉花茶:此类的茉莉花茶体积比较小,有的像颗粒,有的为片状或者末状,大部分是以袋泡茶形式出现。
专家答疑
高愈正
福州茉莉花茶技艺非遗传承人、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国家一级评茶师
Q1:加工茉莉花茶,花用越多品质就越好吗?
加工茉莉花茶并不是花用的越多越好,品质好的茉莉花茶主要是看它的“鲜、灵、浓、纯”。一般来说花用的多(配花量大),它的浓度就高。在工艺正常情况下,花量配得多,其浓度才更好。
Q2:从一窨到八窨,茉莉花茶的“窨”究竟有何含义?
从广义而言,“窨花”指的是花茶窨制的整个工序,从茶坯处理、鲜花养护到最后的匀堆装箱共十道工序。
从狭义而言,“窨花”就是利用茶叶的吸香、茉莉花的吐香功能,将茶叶与茉莉花拌和在一起,使茶叶吸收花香,这个拌和、静置、吸香的过程称之为窨花。
也许福建好茶实在太多,大红袍、白茶、铁观音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很难再有余光去关注闽东这一方花地。但一杯好的茉莉花茶,是以花换茶、脱胎换骨的过程。据说,这种独特的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它国家,目前世界上没有其它国家能窨制茉莉花茶。
中科院原名誉院长卢嘉锡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蕴含的原理十分科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们期待这个“用料考究、工艺精细”的福州茉莉花茶再次飘香世界!
部分内容来源:
《福建茉莉花茶》
《福建茶文化读本》
《海峡茶产业报告 2010》
万万没想到系列
茶叶包装上的数字代码,竟是如此含义!
福建竟然有这么多“茶神”!
新中国成立后,茶界的每一年,都有大事发生
红孩儿也是茶,产地还在内鬼洞
欧洲国家政府向中国定制的第一份国礼茶竟然是
你喝的是真的有机茶?关于有机茶的那些事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
撰文 / 03、黄欣
编辑 / 黄 欣
责编 / 黄 欣